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两会”:倾听关于教育的声音]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的读书笔记
 

[“两会”:倾听关于教育的声音]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4:52 影响了: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制定、中央新增投资44亿元用于教育……过去一年,中国教育大事不断,举措连连。   2009年,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一系列问题依然引发人们的关注。
  “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带着新的思考,或提交议案、提案,或畅谈意见和建议,表达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关切与期盼。
  一年一度的“两会”,举国关心,万众瞩目。“两会”的代表和委员,肩负人民重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两会”的议题,事关国计民生,让我们充满期待。
  教育,一直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门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心系教育,畅所欲言。那些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点、建议,始终掷地有声。
  
  教育公平广受关注
  
  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这一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代表指出,当前教育改革应当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教育的公平为主导。首先要在受教育过程中体现公平,要让所有人得到相同的教育机会,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为此,应当遵循四个原则:优先考虑中西部教育,优先考虑农村教育,优先考虑薄弱环节的教育,优先考虑困难群体的教育。其次要保证结果公平,让所有人得到发展机会,这要求劳动就业和分配制度相配套,有良好的就业导向。同时还要解决好政府缺位和政府越位两个问题。学前教育中存在政府缺位的情况。目前,学前教育是独立教育阶段中唯一一个没有专门法律的教育阶段,应当强化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的投入。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建议: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到取消重点学校。他表示,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以上重点小学或是重点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越发相关了。他认为,重点学校因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升学率相对较高,许多学生自然都想挤进,但学校的招生数量是有一定限额的,谁能挤进呢?大多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朱清时说,现在高考要考外语,这样的师资水平,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为什么?因为外语是其“短腿”啊。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过早地把年轻人分类分层次,它使得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失去了机会。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朱清时说。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代表说:“我呼吁教育公平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只要是用分数录取新生,那么开始起跑就落在后面的学生是吃亏的。所以我们对农村来的孩子要给予关照,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农村学生退学。”他透露,最近对中山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在校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确实是下降了,农村来的孩子不到30%。“农村孩子的比例和在大学中的比例是不相称的,我认为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如果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公平,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公平。”黄达人说。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师资公平。“解决教育公平的难点,是同一地区的教育如何得到均衡与协调发展。择校择的主要是优质教师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让重点中小学教师向新的、弱的学校流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要用政策引导年轻教师热爱农村教育,这里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待遇。”江西上饶市委书记蔡晓明代表说,“国家应提高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更好地热爱农村教育,安心农村,教书育人。”
  
  职业教育引发热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温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马国湘说:“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或者说是薄弱环节,因此应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类高投入的教育,但历史欠账太多,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职业教育投入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依然很低。他建议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逐步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让更多的农民子女能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能让一个学生掌握谋生技能,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尤其是目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让更多农村孩子上得起职业学校,并且能学得好,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就业,安稳民心,有利于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史贻云委员指出,要培养新型农民,尽快改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趋势,最关键的是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在培训农民进城务工技能的同时,把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他认为,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农村新型人才,而不能固守单一的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培养出专业土肥师、植保师、规模化饲养师、农田设施管理师,等等。在这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允许农村培育培训机构先试先行,引导其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就是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薄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蔡克勤委员谈起职业教育非常感慨。他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01年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400万扩大到800万,增加了一倍,而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本世纪初的11%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8%,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生均固定资产明显减少。他认为:“要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督促各地加大职教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对职教办学经费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逐步达到或高于同级普通高中的水平。”
  河南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代表认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在提高质量,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值,毕业后真正能挣着钱,这样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来。为此,她建议,首先是职教教师要转型。原来有些教师是从普通学校教师转过来的,虽然也到企业培训过,但还不够。另外一点是实习条件要加强。李海燕希望国家能出台具体政策,出面让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高考不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关于素质教育的一席话可谓振聋发聩。   数十年来,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不绝于耳,但素质教育却也总是流于宣传和表面,秦绍德引用坊问戏言来调侃这种现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近几年,“应试教育”更从中小学提早到学前教育,民间一句著名的话是――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秦绍德说:“现在我觉得全社会都陷入到了一个怪圈,那就是读书是为了上好学校,受教育是为了找好职业,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这实际上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秦绍德分析认为,虽然家长和学生都痛恨“应试教育”,痛恨巨大的升学压力,但也没有谁出来反抗,因为“应试教育”的肿瘤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决定着每个家庭的利益趋向。正因为这样,全社会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巨大危害性。
  秦绍德提出好几项推进素质教育、遏制“应试教育”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决推进高考改革。他介绍说,四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探索自主招生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现行统考制度,让大学从本校的培养目标、特色要求出发,通过知识考察和面试的综合方法,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如此“惟书论的一元选拔标准就被打破了”。他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不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和改变,也解决了广大家长和学生关心的教育公平、公正问题。
  秦绍德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政策帮助中小学提升素质教育。比如能不能坚决废除以高考升学为中学教育的评估标准,能不能取消重点中学,逐步取消文理分科,媒体的报道宣传是否应该有准则――就是要为素质教育铺路,不为“应试教育”张目,等等。
  3月10日上午,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代表就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建设教育强省等话题接受了美国纽约国际新闻通讯社记者的专访。采访中,聊起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张放平坦言,素质教育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应该教育”体制导致高考成了指挥棒,孩子学习就为了考上大学。为了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湖南将在下一阶段出台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措施,同时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采取行政措施控制各种补课和重点班,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生就业牵动人心
  
  温家宝总理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这一论述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他们纷纷就此献计献策。
  “年轻人有创意,大可以发发梦,从梦想中找出创业的机会。”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李沛霖代表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放低心态,掌握自己的优势,主动出击。只有早点进入劳动力市场,才能积累经验,以备将来发展。同时,社会要给大学生创业一些协助,政府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小额贷款,企业也可以考虑试着把包销、设计等项目外包给他们。
  令代表、委员忧虑的是,虽然就业压力加大,但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定位过高。一些大学生不愿吃苦,找工作开口就问待遇,谈薪酬,一些人甚至宁愿待业也不“屈就”。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认为,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观念也要变革。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代表说,大学生要把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处理好,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关系处理好,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就业,拓宽就业的空间。
  “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代表建议,学校和社会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三种心理:独立,让大学生彻底地完成精神上的“断乳”,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来寻找职业。理性,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把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信心,就是让他们始终怀有信心和希望。
  马国湘委员提出,要改进高校的创业教育。他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创业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服务工作,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针对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质量问题,建立评价指导体系、评估方案和监测平台。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委员指出: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到大城市、大机关工作,好像到基层是“屈才”,这不正确。他建议,国家应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应制定能吸引和留住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学生去广阔的基层就业和创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