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汤姆.索娅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比较谈】哈克费恩历险记中文版
 

【《汤姆.索娅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比较谈】哈克费恩历险记中文版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6:40 影响了:

  内容摘要:本文从《汤姆・索娅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情节结构安排,背景描写,人物刻画,尤其是主题思想的深化方面的比较入手,论述马克・吐温的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关键词:情节结构安排 背景描写 人物刻画 主题思想的深化 比较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长短篇小说享有世界声誉。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1876年出版的《汤姆・索娅历险记》和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许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读者与评论家简单的将两者看作姐妹篇。然而近现代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两部作品的价值与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吐温的作品中是个顶峰,是美国文学少数杰作之一。它显示了作者驾驭口语方言,刻画事态人情,勾勒人物性格,白描自然风光,情节结构安排与思想主题等等方面的成熟。
  一.情节结构安排
  单从两部作品的情节结构来看就不难发现《哈克》的故事远比《汤姆》的历险要更加丰富多彩。《汤姆》沿袭了当时流行的流浪汉小说结构,全书分为36个章节,每个章节几乎均以汤姆一次调皮捣蛋的经历展开,整部书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贯穿整部小说首尾的主线。各章节的关系松散,整部小说就象是汤姆的童年故事集。直到红印第安人杀人事件的出现,整部小说似乎才出现了主线索,但是作者不久便又将故事转回到了汤姆的嬉戏上,使得读者逐渐淡忘了这一主线,到了小说最后才又突然把这一主线再次提出。
  《哈克》通篇拥有明确的主线索,那便是追求自由。哈克与逃亡奴隶吉姆两个拥有共同追求的人相遇,结伴沿密西西比河而行,因此在线索方面有密西西比河这一空间线索,另外还有伴随两人顺流而下追求自由过程中的哈克心理的发展这一更深层的线索。
  《汤姆》让人看了觉得好笑,好玩,使人脑海中深刻的印下了汤姆这一顽童形象。但整部小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贯穿整部小说首尾的主线,《汤姆》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明显不如《哈克》纯熟。
  二.背景描写
  《哈克》一书中,场景随着哈克与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不断延伸,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美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克服了前作中所有故事均发生在同一个小镇上的狭隘性。故事由开始时的小镇到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杰克逊岛、河上搁浅小屋、弃船、帕克威利小镇葛伦裘福德之加、汤姆舅舅的农场等等,各场景由密西西比河联系起来横跨美国南北。作为“地方色彩”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在《哈克》一书中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整个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社会风貌。
  三.人物刻画与主题思想
  在人物塑造方面,《汤姆》中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人物大部分是为孩子。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极细致的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后,甚至有评论家将他称为“儿童心理学家”。整部作品生动的描画了纯真的儿童世界,从而以儿童的纯洁反讽成人世界的腐朽与虚伪。
  《哈克》则明显将主要塑造的人物群体设定为成人。作者在《哈克》中以一个儿童的角度出发审视与批判成人世界。其中关于葛伦裘福德与谢伯逊家世仇的描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哈克初到葛伦裘福德家时,将葛伦裘福德家的豪华给予长达十页的详细描述。葛伦裘福德家的人也被描写的彬彬有礼。然而,因为所谓的“世仇”他们却与伯逊家一直进行着野蛮人的行为――互相残杀。哈克对葛伦裘福德家的态度也由开始的喜欢转变为厌恶与恐惧。从哈克对葛伦裘福德家态度的转变,读者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表里不一。
  通过对于《汤姆》和《哈克》中两个主角汤姆和哈克的对比我们同样能发现作者思想上的深化。两个主角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两个孩子的家庭均不完整,汤姆失去双亲与波利阿姨生活在一起;哈克过着流浪的生活,父亲是个酒鬼,因此两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汤姆上学,能读能写,想象力丰富,在与其他孩子嬉戏时,他总是组织者与游戏发明者。马克・吐温把汤姆塑造成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淘气包,他打架、骗人、恶作剧、戏弄老师;他既实际又浪漫追求自由的生活。在《汤姆》中,马克・吐温巧妙的把握住了孩子的心理,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汤姆》无疑是成功的。
  哈克在《汤姆》中只是一个配角,马克・吐温在《哈克》中将他与汤姆的位置打了个颠倒,将哈克作为主角本身便是有特殊用意的。与汤姆相比,哈克毫无文化且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在他心中有着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无论是道格拉丝太太的苦口婆心还是华珍小姐的谆谆教诲都无法改变他摆脱文明束缚的强烈愿望。另外,哈克身上也没有汤姆的浪漫色彩,哈克瞧不起汤姆那些小把戏。哈克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成熟,已经超出了孩童的层次。换言之,与其说他是个孩子,不如说他是个未受社会伪善道德严重污染的思维逻辑健全的成年人。
  尽管哈克渴求自由,他却没有将大自然进行浪漫的夸大。对于哈克,一叶小舟就是他的自由和平的小岛、脱离束缚的避难所。从两个小主角的性格和内心变化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有浪漫向现实的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哈克》的主题也有《汤姆》的儿童浪漫喜剧转变为更加深刻的反民族压迫等。在《汤姆》中,作者借描写儿童的天真烂漫来对成人世界的呆板,教育体制的陈旧给以无情的讽刺与批判。而《哈克》中则涉及了民族压迫,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友谊等等发人深省的主题。哈克与吉姆共同逃亡的过程也成为哈克彻底摆脱白人社会歧视黑人的意识形态束缚,而决定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思想历程。马克・吐温同样借两人的旅程向读者表达了种族平等的思想。
  逃亡努力吉姆与哈克相反,吉姆拥有成人的体格,思维却象是个孩子那般单纯和善良,有时他反倒需要哈克的照顾。吉姆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他善良、朴实、木纳、但却象千千万万黑人一样对自由平等拥有无限渴望,他逃亡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工挣钱来给妻子儿女赎得自由。显然马克・吐温借哈克由想告发吉姆到决定帮助吉姆逃亡的心理转变表达了他对美国蓄奴现象与黑人不平等地位的控诉。
  哈克作为白人儿童不可避免的受到白人社会普遍歧视黑人的影响。“你在瞧瞧那个黑人一副什么也不在乎的神气――我要不是一肩膀把他能到一边去,他才不会给我让路哩。我对人家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不把这个黑人拍卖掉?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在本州住满六个月的黑人,才能拿去拍卖,他还没有住满六个月哩。你看――这就是个样板。一个自由的黑人在本州没有住满六个月就不能卖他,他们还管它叫政府。”①这段话出自哈克父亲之口,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美国人对黑人根深蒂固的歧视心态。正是这种影响导致哈克在与吉姆共同逃亡时与自己良心发生心理斗争――到底是应该告发吉姆还是应该选择友谊,听从良心的召唤。这种心理斗争一直到哈克写好告发吉姆的信时达到高潮。“我浑身哆嗦,因为我得在两种作法中决定一种,从此定局,这一点我心里明白。我乎屏住气,琢磨了一阵,然后我跟我自己说:‘好吧,我就下地狱吧。’――我把纸撕了。”②
  借孩童的心理来阐释这一主题无疑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儿童纯洁,受社会礼教影响较轻,也因此比成人更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他们共同逃亡的初期,哈克也因社会的影响一度认为自己帮助吉姆逃亡是错误的,甚至还有过要告发吉姆的打算。然而最终吉姆的善良与诚恳以及两人旅途中建立起来的牢固友谊使得哈克抛开了错误观念的束缚,意识到黑人与白人的平等,并下定决心要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对哈克心理变化的准确把握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很好的表达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思想。
  从以上情节结构安排,背景描写,人物刻画,尤其是主题思想的深化方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马克・吐温《汤姆・索娅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艺术成就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明显表现出作者在创作技巧以及思想深度上的深化与纯熟。
  
  注释:
  ①②引自《哈克贝利・费恩历陷记》,成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1,279页。
  
  参考文献
  [1]曹山柯.《汤姆・索娅历险记》的永恒魅力.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2003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 本文为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成果。
  
  徐庆宏,榆林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常漪,榆林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