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主体性与美育_美育
 

浅析主体性与美育_美育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0:48 影响了: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许多孩子从“爱学”变成“厌学”,有的中途辍学,许多触目惊心的悲剧,正是在这狭窄、封闭、捆住手脚的教育空间里发生的。
  “教”与“学”中本末倒置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 “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
  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确立一个需要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活动。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他们具有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富有情感,充满活力与主动性。
  教学需要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
  
  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
  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
  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
  
  三、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
  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
  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语文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
  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应是使其成为人的教育。既然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说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
  无论是语言经验的培养还是人的个性与文化塑造,都不是被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并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得到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