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大众竞技运动引入体育课堂的理性思考】美术课堂游戏100例
 

【大众竞技运动引入体育课堂的理性思考】美术课堂游戏100例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1:44 影响了:

  摘要:竞技是体育的基本形式,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大众竞技运动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给学生学习选择权,创造竞争氛围与条件,是大众竞技运动引入体育课堂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大众竞技;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既不是单纯技术的练习,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技能,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才是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领域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正规化和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忽视了娱乐性、休闲性、康复性的各种生动活泼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视为和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运动,对竞技体育采取否定的态度。如何正确认识竞技运动,如何把大众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竞技概念的再认识
  
  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竞技是如下定义的:“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辞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可以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还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根据上述定义,竞技运动的内涵作了精简,外延上得到了扩展。据此我们可以对竞技运动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划分,从而明确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整体。
  
  二、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与正规竞技运动的区别
  
  竞技运动是从英国的户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正规竞技逐渐从大众竞技中分离出来。正规竞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的特征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赛中获胜,强者打败弱者,这就是最终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强调的是掌握高难的技术动作,承受极限的运动负荷。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运动员进行了近乎残酷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虽然也需要进行比赛和竞争,虽然也希望获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健身,是以大众参加和个体满足为目的的活动。竞技比赛的规则完全可以根据参与者原有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由于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和可选择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大众竞技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形式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众竞技运动因其竞争性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身体机能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竞技,顾名思义就是竞比技能的运动。运动技能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智力、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竞比,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竞技运动也就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这是单调的运动技术传习和强制性的身体素质练习都无力完成的。
  (一)运动技术教学应与竞技相结合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效果不佳。其实运动技术教学本身没有错,而是错在运动技术传习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传习取代了竞技。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掌握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术学习是必要的。运动技术是在运动比赛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他的教学也必然是在学生的需求下进行。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学生就会失去技术学习的兴趣。回顾与反思以往的运动技术教学,技术学习与竞技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发展身体素质应与竞技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是增强人的体质,但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体育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不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参加大众竞技运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反思我们的身体素质教学,无论是简单的肢体动作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以及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的运用,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倦情绪。道理很明显,缺乏学生内心需求的强制性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
  
  四、体育课堂引入大众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
  
  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对抗竞争,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制定适宜的竞赛规则,通过规则诱导达成身心教育目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导向,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教师应根据体育设施、班容量、运动水平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可以由学生推选。教师要利用小组全学期累计比赛成绩,把每个学生牢牢拴在小组的荣誉上。比赛的竞争性与集体的荣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各小组巡回,并认真观察典型的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竞技运动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意识、意志品质、集体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任何单项的技能测试都难以综合反映这些指标。体育成绩评定时,比赛的表现可以作为参考或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纳入评分指标。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合成作用,创造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的良性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樊林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3.
  
  作者简介
  陶澜,讲师、法学硕士,工作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体育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