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网络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刍议】 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刍议】 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27 03:52:45 影响了: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网络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对“把关人”缺失的网络媒介如何作为以及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反思的滞后性,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角色,大学生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大学生在网络媒介时代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 网络媒介 把关人 网络族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LIANG Lidong
  (School of Accountanc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the ways that the youths"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how to face the network media"s "gatekeeper" missing, the youths" introspection on their own actions lag behind,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media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the formation of youth network groups and the mission of the youth in the era of network media.
  Key words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 network groups
  
  第20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62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接近2000万。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接触最新最刺激的时尚前沿。网络作为第四媒介,已经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他们从行为到思想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与传统媒介环境下迥然不同的变化。那么大学生能否适应这些变化以迎接网络媒介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1 网络语言:变异了的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米德认为,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能思想。人们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得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活动。布鲁默在《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一文中说到,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符号互动。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语言成为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特殊符号。大学生以网络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差异这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其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在当代人的语言中有所彰显。而在最乐于接受新思维的大学生语言体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变异了的语音、语法和语汇。港台腔的流行、简称的出现和词性的转换、新的网络短语含义的变化都是变异了的大学生语言体系光怪陆离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尤其是经过转换了的语词编码解码体系,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亚文化群落的符号标志和表征;成为网络媒介影响下大学生的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和属性特征。这些网络语言符号,既是大学生在表达叛逆,标新立异,向传统媒介的挑战,也是大学生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的直接写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幽默,更是一种自嘲,一种释放和宣泄。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对时尚的追捧,对拥有社会话语权利的努力,对成为意见领袖群体精英的渴望。莫名其妙的语言超越了语言的范畴,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符号,一种特殊现象,一种特殊过程。
  2 直面挑战: “把关人”角色缺失与转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一概念。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引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新闻信息选择的把关模式,并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体系。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与影响表现在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网络传媒“把关人”是否存在并对受众产生作用成为学者热衷研究的领域。美国传播研究学者马成龙认为,网络信息内容爆炸式的增加导致微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化。而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又意味着宏观把关的削弱。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决定权,让任何网民都有能力发布信息和观点,网民自身参与并成为网络媒介信息的一部分。在这里,网民可以说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样让一些不法分子也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网络技术的缺陷来发布非法和不良信息,骗取钱财甚至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境下,“把关人”作用被削弱甚至是完全缺失。这对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社会病态都在其生活现实中体现的大学生而言,自身追求新奇的个性和内心的现实感受一拍即合。这种压抑于内心的欲望只能通过娱乐的方式加以消解。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其诸多娱乐化、未经把关过滤的内容成为大学生全体宣泄的工具。他们把理性的思想掩盖于感性的世界,将病态心理蔓延于网络媒介。面对缺失“把关人”的网络,娱乐至上,网络泄愤成为他们的工具性行为,网络大学生群体也成为掌握这一娱乐工具的主体。然而,现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网络技术上的进步和政府行为意识的增强以及大学生理性特质的增加和传统媒介良知素养的提升并没有让“把关人”销声匿迹,而是实现了角色的变迁和转换。一方面完成了从显性把关到隐性把关的转换,另一方面实现了直接把关到间接把关的变迁。
  3 滞后的反思:一种迟到的监控
  “反思”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吉登斯以“反思性监控”定义行动的一个过程。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与行动者。强调行动者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他所谓的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指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反思性的基础是人们对于行动流始终保持着的监控和动态的理性化过程。大学生网民参与网络社会互动的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网络事件的作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就指出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动的结果。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就在于其行动隐性的生产着结构。当反思的行动流触碰到生产的结构时,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性就被迫暴露。大学生网民点击或者回复某个消息或者帖子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生成某种舆论结构。这样,虚拟社区里某种新奇的观点,无里头的恶搞,暴露的展示等大学生群体乐此不疲的讯息成为网络点击的热区。当大学生网民反思性行动流的光芒照耀到结构之上时,网络大学生群体行为业已发生。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这个群体社会互动的欠成熟,反思能力不强,反思的滞后性便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迟来的反思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当大学生网民发现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舆论主流“不谋而合”时,或者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带来与意念中落差很大的后果时,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即对反思的反思。这样,反思的后果又可以无意识的指导以后的行动。新的舆论结构也在反思的反思中实现再生产。随着经验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日益的成熟,社会行动也趋于理性。
  4 网络媒介:大学生社会化的魔鬼还是天使
  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以乐观的态度给社会化这样下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他认为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E・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社会化过程六分法都把大学生阶段看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众多自致角色的获得和后天习得性角色扮演的技能都在这个阶段掌握。网络媒介作为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和认知的重要社会环境因子,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和更为公开和透明的媒介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技能的习得和知识的积累以及日后角色的成功扮演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的社会化实践条件。然而网络的技术特性让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而言扮演着魔鬼与天使同在的双重角色。即网络作为工具的特性给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障碍;作为媒体的特性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统一等产生了干扰;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社会互动,角色认同等出现困难。那么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而言,网络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针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只有创新的对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控制手段,完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信息内容,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大把关力度,才能迎接网络的挑战,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插上天使的翅膀。
  5 网络族群:大学生群体的代言人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崛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群体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关于这个社会学概念,郑杭生认为,它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然而,无论从利益关注点的层面,还是空间上的接近程度的层面,似乎都无法涵盖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因为这个网络族群仅仅是通过一台台相互独立的物理介质――电脑来相互联系,一个以电脑为成员的电脑群体背后隐藏的控制者群体形成了富有网络时代特征的网络族群。它是具有生命力,能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动态性群体。对于这一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群体,巴雷特称它为赛博族,即指受互联网影响而形成的有共同信仰或人生观的族群,而且他们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赛博族并不依附在物理性的地理空间中,而是以议题、共识和认同感所建构的虚拟社区。大学生网民正是这些族群的主要成员,他们通过网络建构的空间形成数字化的生存模式。如今,网上“威客”、“换客”“哄客”、“磊客”、“赚客”、“赢客”文化方兴未艾。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性在这些文化产生和盛行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个随互联网的崛起而诞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生存特征,以符号化的互动方式活跃在网络空间虚拟的社区。网络生存的平等感和自由度让饱受现实压抑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空间里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由展现自己的魅力。对他们而言,网络空间可以在想像中再造一个理想化和完美而自由的自我来摆脱和舒缓现实的种种樊篱。网络空间也比现实社会来得鲜活和美满,可以说成了大学生网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6 大学生的使命: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30多年前,当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们为他们成功实现4台计算机联网而欢呼时,他们肯定没有想到这种技术会在20世纪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应用,更没有想到会给全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卡斯特所言:“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广播媒介努力30年才使受众达到6000万;电视媒介达到这一水平花了15年时间;而网络媒介只用了3年时间。”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数字鸿沟。意即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网络世界的主宰,有责任和义务抑制数字鸿沟的扩大,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以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感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来缩小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的跨越,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彭兰.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谦,孙林.关于西方“把关人”研究“复杂化”与“简单化”的辩证思考[J].新闻界,2002.
  [7] N・巴雷特赛.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 .李新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