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女人为什么想返璞归真 [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变革之道]
 

女人为什么想返璞归真 [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变革之道]

发布时间:2019-03-21 04:19:37 影响了:

  [摘要]从21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合流的大趋势着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探讨了教育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深刻剖析了导致我国社会和教育之异化的两只“看不见的手”:“行政化”(官本位)和“商品化”(钱本位),提出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返璞归真。并在大教育的广阔视野中,对中国远程教育创新发展进行了整体思考,解读了在信息技术浪潮中突现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三大舞台,提出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必须实现的三大转变,论述了从五个方面综合推进远程教育整体改革持续深化的思路。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超越面对面之传统学校教育时空的学习形式,因此也必然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或受教育形式,这其实是教育冲破时空束缚而获得的一种重大解放和自由,也正是现代远程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和希望之所在。
  [关键词]21世纪;教育变革;远程教育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5―0003―07
  
  刚刚过去的10年,是人类纪元史上第三个千年历史的开端,它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尤其让世人更深切地感受到21世纪的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并将由此揭开在文化教育的变革中选择与创造人类未来文明之帷幕。
  
  一、21世纪的时代主题与教育使命
  
  20世纪末,世界各国对即将降临的新千年满怀希望。然而,随着21世纪序幕的拉开,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严峻,从“911”到全球经济大萧条,短短lO年爆发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这些危机背后的文化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宿怨……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力。与传统政治、经济、军事冲突解决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冲突与危机的化解,更需要从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寻找产生危机的思想根源,并从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理解、沟通,尤其是文化教育的变革人手寻找对策和出路。正是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促使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和政治家们加强了对学习的关注,加快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并使教育变革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大趋势。
  当代有远见的战略家们不仅期望教育满足个体与社会的基本需求,而且希望教育能面对并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代新人。如果说今天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打破了区域性的界限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那么,教育当然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全球意识;如果说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单纯靠经济、政治、科技均难以打破这种现实的困境,那么,一种可能的选择在于,首先从教育领域设法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当前许多国家已在学校中开设出一系列培养全球化时代“世界公民”的课程,传播和塑造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许多有远见的国际组织和国家领导人都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同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结合起来,作为解决当今世界性问题、创造世界未来新格局的一项战略选择。
  与全球化如影随形的另一个重要杠杆是信息化。全球化与信息化有其各自不同的源头、路径、追求,但随着国际互联网创造的新时空迅速拓展,这两大时代潮流越来越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不仅打破了各种边界和壁垒,而且使三百多年工业文明土壤中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大系统之游戏规则不断被刷新,由此引发的传统与变革、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道德与功利、平等与效益、美好与丑陋、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观念的冲突与现实的矛盾愈演愈烈……
  未来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未来又是可以选择的。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未来的创造和选择中,教育负有特殊而重大的使命。今日教育塑造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可见,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对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培养而架设起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正是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因而。当今世界的教育变革应被看作现代人参与未来社会选择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用这种崭新的教育价值观念武装决策者和公众的头脑,才能从思想路线的深层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这也是深刻理解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应该具有的眼光和意识。
  教育的变革关系到每个家庭甚至每个社会成员。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场关系到人类前途与命运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必要将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尤其是教育变革的所思所想作一系统的论述。
  
  二、教育需要变革吗
  
  教育变革的现实依据,存在于当今严重异化的教育困境和社会土壤之中。然而,对此问题的认识却见仁见智,存在着极大地分歧。有的人不敢或不愿意正视现实,有的人出于各种原因,拼命掩盖现实甚至歪曲现实,也有的人希望揭示现实、超越和改变异化的现实。
  但现实总归是现实。教育系统伸展、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你可以不关心教育的现实,但当你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开始进入学校时,你就不得不面对活生生的教育现实。从当今中国公众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当今教育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当你把孩子送进小学,全家就再也没有安稳日子过了……”为了逃避这种教育现实,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多年积攒的“辛苦钱”拱手交给国外扑朔迷离的“教育市场”……让老百姓如此不堪忍受的教育现实,难道还不应该改变吗?
  如果从专家和专业化的视角来透析,变革教育的理由就更加紧迫和毋庸置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间”如同一声时代的惊雷,将中华大地上昏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们从“梦境”中唤醒,使之开始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进行教育变革之思考,进而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强大动力。
  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等广阔学术视野中对教育变革之学习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是当代多学科交叉、方兴未艾的学习科学探索的舞台和时代难题。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每天最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效率很低,不少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而大多数教师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研究和传授专业知识上,不知道应该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学习在你身上真的发生了吗?”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学习科学前沿的研究者向教师、学生和每一位学习者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
  此问题似乎有些蹊跷甚至怪异:学生每天不都在学习吗?其实,究竟什么才算真正的学习?如何将学生引入有意义的学习之健康轨道?这不仅是学习科学的前沿探究,而且也是学习文化创新的重大难题。各派学者对此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综合各种高见,并结合笔者个人的体验,有几点是必须强调的――   知识不同于信息,无法传递,也不可能依靠教师从外部输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须以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为前提;必须以问题来引导;必须有内在动机和自我驱动力;必须有对话和交流;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并取得真正的学习成效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如果不能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尽管你在不停地看书、背书、应付考试,但实际上学习在你身上并没有真正发生,却耗费了你大量精力和宝贵的青春年华。更为可怕的是:养成了许多学习的坏习惯,获得了消极、有害的学习体验。如果不能尽快与这些不良的,甚至是可怕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告别,其后果会怎样?
  此问题不仅尖锐、深刻,而且发人深省。希望能将那些还在枯燥、低效的教学生涯和学习生活中沉睡的师生唤醒,加入到教育变革的行列中来。
  
  三、教育变革有“道”吗
  
  这是一个教育哲学的追问,亦可称之为教育的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
  教育变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有固定、统一之模式,更无法用语言和概念来表达,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但不可言说,不等于不存在。教育变革有其内在规律,领悟并遵循、践行教育变革之道,教育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无视、违背教育变革之道,必然将教育引向歧途,并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文化大革命”正是打着教育革命的旗号展开的,结果却成为一场文化、教育的大灾难,耽误了整整一代人,许多深层创伤至今仍未痊愈。
  近30年来,我国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改革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也大量存在,由此造成学习的异化、教学与课程的异化、师生关系的异化、学校教育的异化触目惊心。如果再作更深层的时代反思,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今天从中小学到大学校园文化,直至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都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包围、吞噬……究其根源,可以感觉到两只“看不见的手”:“行政化”(官本位)和“商品化”(钱本位)。要想扭转这种教育和社会之异化,需要“综合治理”,而且非短期所能见效。但让更多的人都来思考、关注,并更加自觉地遵循教育变革之道,则是治本之良方。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改革”与“变革”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和区分。如今可谓是“改革”的年代,到处都在大谈改革,但对于教育来说,笔者认为,应该慎用“改革”。教育体制可以用“改革”,而教育内容、形式等具有生长性的变化、发展问题,不宜用“改革”,而应称之为“变革”,其用意在于强调遵循教育发展之内在规律,强调“顺其自然”,尽可能减少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干预”。这是近百年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中深刻地经验教训。
  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在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急剧变革的浪潮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革,并在步入21世纪时开始了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的全方位转变。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思考教育变革之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系统的变革发展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系统的变革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这三大生产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物质资料生产和与此紧密相连的经济、政治变革往往是以突变的激烈形式爆发为形式;科技、文化系统的变革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变革,是在精神世界和思想舞台上展开的,是渐变与突变交替进行、发展的过程,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此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剖析;而教育系统的变革,尤其是作为其基石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变革,这~变革不仅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的双重制约,而且取决于人类自身生产系统中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乃至社会公众对变革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程度,其中充满了一系列传统与变革、继承与创新、平等与效率、普及与提高等矛盾冲突、此消彼长的博弈,这正是教育变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系统的深层根源。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背反,同时又是不得不面对,需要运用极高的教育智慧来驾驭、承载之现实矛盾。历史和现实中无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教育系统的变革是一个遵循其自身规律,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任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教育改革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必然会出现比“拔苗助长”更严重的后果,破坏教育系统的“社会文化生态”,受到教育规律的惩罚。
  
  四、如何探究教育变革之道
  
  这需要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个案来回答,尤其需要从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倡导和遵循的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
  1.要研修和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变革的成功之道
  教育的长周期、慢效应,决定了教育变革需要有战略的眼界和广阔地胸怀,这要求教育变革者必须下“学贯中西”的真功夫、死功夫,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实践。没有深厚的学养,成不了教育变革之大器。国学不仅要研究《论语》、《学记》、《大学》、《师说》这些儒家教育经典,而且要研究《周易》、《道德经》、《心经》、《金刚经》中的变革之道,要力求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儒、道、释变革之道融会贯通;西学不仅要研究从苏格拉底到康德所奠定的经典教育之道,更要关注从卢梭到杜威所开创的近现代教育的反传统之道。研读经典切忌教条主义,要在与大师之“对话”中领悟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变化中的“人间正道”。这是博大精深的教育智慧,更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潮流中宠辱不惊之从容与淡定。
  2.要注重探索教育变革的中国之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该民族传统与未来发展的最集中体现。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变革之路从甲午战争开始,先后经历了学日本、学德国、学美国,到解放后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学西方,历尽沧桑、步履艰难,跟在洋人后边亦步亦趋,却始终没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反而把自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几乎丧失殆尽。“集体失去记忆”,这~深刻的教训必须反思和汲取,这样的道路应该尽快结束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未曾中断之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造就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恐龙为何灭绝?就是因为不能适应变化之环境,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为何独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秘诀在于: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中具有强大而独特之应变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应变能力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走极端的,而是中庸、圆融的。将这种教育变革之丰富思想资源挖掘、激活,并吸纳西方教育变革的成功经验和理念,中华民族才有可能在21世纪闯出一条教育变革的成功之道。
  3.要面向未来探索教育变革的创新之道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变革,是在信息时代的新环境中展开的。从农业文明经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迫使人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转变:从面向过 去、面向现实到面向未来。在急剧变革的信息时代,把发展教育的参照系由现实转向未来,这是当代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中的重大战略转变。这一转变势必要求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方法等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规范转换,这意味着教育变革之道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必须探索教育创新之道。
  最近刚刚出版的《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一书,是当代美国著名大学校长杜德施塔特(James J.Dud-erstadt)的传记;《生活在混沌边缘:引领学校步入全球化时代》一书,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学校联盟总裁斯奈德(KamlynJ.Snyder)博士等教育领导力培训专家多年积累的中小学变革实践、理论、方法论之结晶。仅从这两本书的书名中,我们就能品味到其中包含的时代气息和教育变革智慧。两者分别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这两个不同舞台,揭示了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许多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和趋势就是:在被工业文明所异化的教育土壤中返璞归真。
  正如杜德施塔特经常强调的:“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把那些对于大学来说属于更深层次的目标时刻铭记于心,它们在重要性上既从未改变也不曾衰减。大学是求知的场所,人类的潜质在这里得以塑造与发展,我们的文化智慧在这里得以代代相传……对此必须始终坚守不渝……大学是一种召唤而不是一种职业,它需要的是一种对治学和教学的热爱和风险……为了大学坚守住一个来自于有些遥远的过去的未来愿景――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事实上从来不曾存在过的田园式梦想――我们的高等院校被推到了一个风险的风口浪尖……变革对于美国大学来讲,将不仅是挑战,而且还是其未来之所系。对于那些有愿景、有智慧、有胆略在2l世纪引领潮流的大学来说,与变革相伴而来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当今这个充满异化和诱惑的复杂教育世界中,变革现实、追求理想、坚守和践行返璞归真的教育变革之道,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具有深厚物理学背景,又潜心多年钻研当代系统科学的斯奈德博士将混沌学中的方法论创造性地用于指导教育变革实践,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她深刻地揭示出,在现行体系最强大的中心地带,要想取得改革的突破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混沌边缘”则是变革最急剧的地方,这里充满各种发展的机遇,是实现成功突破的阻力最小之路径。领略“生活在混沌边缘”之妙谛,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方法论指导,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在充满复杂矛盾冲突的教育变革浪潮中化险为夷、举重若轻的变革智慧和艺术。
  教育变革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教育发展之“常态”,对此展开的思考和研究必须沉下心来,摆脱各种压力和诱惑,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我们希望教育学术刊物能够克服浮躁之风,创建一个开放的舞台和桥梁,将作者和读者紧密联系起来,将有志于教育变革的中外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变革之道,并在一次次成功的教育变革实践中使教育变得更美好,使未来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五、当前中国远程教育变革发展之道的系统思考
  
  1.在信息技术浪潮中突现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三大舞台
  远程教育有其独特之历史与发展道路,但长期以来一直无声无息地安居于庞大教育系统的“边缘地带”,承担着为少数具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群体服务的一份职责。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电视的发展、普及,到互联网奇迹般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插上了信息时代腾飞的翅膀,成为当代教育领域一朵突然绽放的奇葩。也正是由于其发展所具有的这种突发性,决定了其发展在各方面都缺乏基础,也必然存在许多发展的危机和隐患。由此可见,当前中国远程教育的变革发展,必须从基础的加固、夯实做起,在某些基础特别薄弱之处,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和建造基础,才有可能承载现实与未来辉煌的远程教育大厦之重负。
  总揽中国当今远程教育之内在结构,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传统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远程教育系统。这支队伍如果从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算起,至今已经积累了30年较丰富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县级基层,覆盖全国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拥有系统、庞大的课程体系和专兼职教师队伍,而且拥有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校友队伍,其中不乏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支队伍可以称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主力部队”。但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冲击面前,被严重“边缘化”,由此迫使其重新思考自己的地位、职责、使命。
  这一领域的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对目前的中国电大系统进行彻底改造,从体制的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模式的重构,到评价、管理的变革。其难点与关键在于:必须从根本上超越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集权模式,这才有可能遵循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规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找、开发远程教育的市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满足远程学习者复杂、多样化的需求,在灵活易变的开放体系中展现远程教育的活力与魅力。
  第二部分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潮流中诞生的中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这支队伍依托所属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影响力,近十年迅速崛起,成为目前中国远程教育中引人注目的新舞台。他们从电大系统手中夺取了相当一部分(主要在大中城市)远程教育市场份额,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中逐步形成了各类独具特色与实力的专业品牌和学校品牌。目前影响和制约这支队伍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有两点:其一在于仅仅依托所属大学孤立发展的体制障碍,这决定了各网络教育学院之间难以合作,有限的资源也不可能共建共享,其规模、质量、水平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其二在于目前高校独立设置的网络教育学院体制与原来高校以创收为驱动力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为“难兄难弟”,缺乏与高校院系(尤其是强势院系)之间的“血肉联系”。这样的体制、机制决定了院系本身没有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将此作为负担,至多也不过是将此作为院系“创收”的一种“副业”。在后一方面,世界许多名牌大学已经创造出大量成功经验。
  目前几乎大部分世界名牌大学都有以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网络远程教育体系,不仅在互联网上迅速扩展了教育的时空舞台,提高了办学效益,而且在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提升了教师群体的学习指导和协同工作能力,优化、集成了“可重用性学习资源”,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新的考试、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所有这一切又都反过来促进和推动了院系课堂教学的变革发展。这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国网络教育学院认真研究、反思和借鉴。
  如果能从整体上思考、策划、统整我国以上两支队伍,下决心冲破各种体制障碍,最大限度整合、挖掘、合理配置我国高等远程教育的资源,就一定能在大力度的改革中迎来我国 高等远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部分是在各种类型的e―kaming中涌现出来的网络远程学习与培训舞台。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干部教育、教师教育、企业培训、农村教育、市民教育等,其触角伸展到学历教育、非学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各个角落。这类远程学习与培训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真正成为联通复杂教育系统各部分之间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中国近十年全方位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政府大力度投资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基础设施、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各方面都为此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大范围内推动网络远程学习提供了可能。
  比如,今年9月全国相当数量的高中要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试验。为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今年暑假所有参加新课改的高一教师在网络上分学科开展了全员培训。笔者在西北一个农村县城的远程培训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场网络远程培训的宏大规模和气势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这种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远程学习与培训模式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在基础不稳固的前提下大规模推广应用,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助长形式主义,尤其是挫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破坏远程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
  2.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必须实现的三大转变
  对当前中国远程教育变革发展之道的系统思考,必须抓住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把握改革趋势,中国远程教育必须实现以下三大转变:
  首先,是从教向学的转变,尤其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模式转变,这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最突出优势。中国远程教育必须下决心与满堂灌输的录像课程和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习形象彻底告别,由此激发远程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果在信息技术创造的师生分离之跨时空学习环境中仍然不能超越工业文明、印刷文化中形成的灌输书本知识的单一、低效教学模式,这就不仅是现代远程教育之悲哀,而且是整个教育的灾难和悲剧。
  其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集权式、封闭系统向以社会多层次学习需求为导向、求真务实、机动灵活、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开放系统转变,这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必须实现、也最难实现的历史性变革。若不能完成这一体制的变革创新,任何美好的改革计划都不可能实现。
  第三,是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其难点和关键在于创建和完善符合远程教育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这不仅要创新学生的考试模式,而且要健全、完善对教师、课程、资源的评价,对远程教育办学主体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评价等。这是当前我国远程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围绕这一突破口需要开展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落脚点是提高远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与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已有专文发表,故不多赘述。这是提高中国远程教育质量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必由之路。
  这三方面的转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改革的进程中相互推动,又互相制约,因此,必须将我国远程教育改革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整体策划、分步实施。但绝不可再采用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行政化集权模式来推进,而必须转化为上下结合、因地制宜、多样化、协同化推进的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才有可能尊重、遵循中国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谋发展,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其实,这不仅是中国远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之道,而且同样也是整个中国教育大系统的改革发展之道。为防止和避免陷入把远程教育与整个教育大系统割裂开来的误区,在此有必要从教育分类学的大视野来分析、审视、解读一下“远程教育”这一名称和概念,以便使从事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的单位、个人(包括远程教育专业刊物的编者与读者)能获得更加清醒的自我意识。
  3.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返璞归真
  现实中的教育大系统作为多层次的复杂实践活动,存在着不同的分工,如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等,这种对教育实践的分类与现实中存在的办学实体或学校名称有直接联系;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分类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同类别之间还具有交叉性(如成人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既可以是高等教育,也可以是基础教育,还可以是职业教育),但与中国现实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直接相连;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由此形成教育学科群中二级、三级学科的学术研究分类和专业人才培养分类,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等,这是更抽象的教育研究(学科)分类,但却与现实大学中的教育院系专业名称和教育科研部门分类名称有密切联系。而远程教育这一名称的出现,则是为同师生面对面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分,由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这种师生在时空上分离的教学形式演变发展而来。
  顾名思义,远程教育是学生远离学校、教师而接受的一种独特教育形式;从本质上来分析,远程教育是一种师生在时空上分离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是超越面对面之传统学校教育时空的学习形式,因此也必然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或受教育形式。这其实是教育冲破时空束缚而获得的一种重大解放和自由(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正是现代远程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和希望之所在)。
  这样的教育之所以能够实行,必须借助于文字、广播、录音、录像乃至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讯等现代传播媒体为中介;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必须研究和遵循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之特点和规律,设计、开发出更适宜于学习者自学的课程、教材(尤其是网络课程)和相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并培养出一批善于进行自学指导和善于组织、管理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特殊教师队伍;还有一个十分重要、但却被普遍忽视的要求:选择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具有起码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力,最好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力,尤其是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控制的能力,这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也应该是衡量、评价远程教育质量的一项综合性重要指标(遗憾的是这点至今未能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符合这一要求的学习者绝大多数是具有高中以上学习基础和经验的成人(这可能正是远程教育中正规学历教育招生对象的边界条件)。中国近30年来从电大远程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几乎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学习者,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我规划控制能力甚至超过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样的个案和经验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推广的。
  现在中国社会上对远程教育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认为考不上正规大学的学生才选择远程教育,这种无知的偏见甚至已经转化为可怕的社会现实: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和高校招收的远程教育学习者,有许多是高考中低分的学生,学 习能力差、学习障碍多,尤其是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不足,这样的学生反而要他们进入自主性强、自学能力要求高的远程学习,显然是难以适应的。发达国家许多网络教育专家普遍认为,网络化学习更适合优秀学生,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
  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包括媒体宣传),应该下大力量纠正和扭转这种偏见和误区,一方面要重视和强化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习动力、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并从政策上限制乃至逐渐取消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尤其是高考落榜生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名牌大学开展高水平、高层次远程教育(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远程学习或网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开辟远程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战场,为优秀学生,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强的优秀在职人员参与到远程学习中创造条件。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远程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希望之路。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一点:远程教育在现实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教育实体,确切地说,只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与学习、教学、教育之大系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忽视其特点,使远程教育趋同于一般学校教育;或者相反,过分强调远程教育之独立性而将其从教育系统中剥离出来、割裂开来孤立地发展,都会背离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损害其内在价值,导致远程教育的异化。在此,不妨举两个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剖析。
  前几年,在对中国电大办学模式的批评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远教不远”。其含义是批评电大发展越来越趋同于普通高校(专职教师越来越多,课堂面授越来越多,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结果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劣势和弱点却越来越突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将电大引向死胡同。这种批评可谓切中要害。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级电大的决策、领导、管理者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干出了违背其规律的蠢事;另一方面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电大行政化、集权式、封闭的管理系统,决定了电大发展不得不受到普通高校及其上级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尤其是评价体系和干部、教师人事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电大教师按普通高校教师的要求聘任、晋升,却又不可能拥有普通高校的环境、资源,尤其是学术氛围,其恶果可想而知)。为了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维持当前远程教育系统中大量从业人员的生存、发展(尤其是提职、晋升甚至获得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需要),这几年冠之以“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发表的论文数量剧增,但如果认真作一番负责任、敢说真话的调研,这种发展之弊端和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坦率地说,真正有研究、有价值的论文为数不多,为追求发表论文背后的各种功利而“炮制”出的文字(有些甚至可以称为垃圾)则越来越多,读者对这样的文字当然不屑一顾,但投向刊物的这类稿件却源源不断……这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今天中国远程教育改革之艰难而迫切。
  笔者始终认为,远程教育系统最应该下大力发展的是两端:开发最适合自学的高水平课程资源(尤其是可重用性学习资源),建设最善于指导远程学习者的基层学习服务体系。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实践、管理水平,电大系统应该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并努力培养、表彰这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才,这是中国远程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第二个案例表明对远程教育切不可绝对化。今年9月笔者在西北一个农村县城的培训点对参加高中新课改的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次远程培训经过精心策划,各级教育部门重视程度很高,制定了严格的培训计划和管理措施,选拔全国各学科高水平专家摄制了录像课程,由技术实力较强的网络公司提供远程培训支持服务……从一个大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角度来考察,似乎已经非常完备,但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天开幕式的现场网络直播就因为网络拥堵而导致相当多培训点的教师无法收看,此后的网络拥堵、断线的现象在许多县城更是频繁出现,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学校和基础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
  造成这样严重的“意外事故”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可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管理者的意识中过于追求“网络”、“远程”、“实时”,同时又过分相信和依赖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服务。其实只要打开思路,不必应用高科技,只需将“天网”、“地网”、“人网”、综合运用起来(中国覆盖面最大、最稳定的是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网和电话、手机网),采取分布式技术和传播路径,这样的大规模远程培训完全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保证系统来实现(其关键在于克服各种华而不实的包装甚至“炒作”,追求“返璞归真”的教育变革之“道”)。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借助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技术、资源、经验、人才和管理服务,这可能是中国远程教育在返璞归真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笔者注意到,2010年9月1日上午9点全国2.2亿中小学生将共同收看的“开学第一课”正是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主办,这应该被视为中国特色的世界远程教育之创举和壮举,值得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认真关注和深思,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全社会都能从远程教育的独特视角来思考和关注其价值、影响力及发展前景……
  总之,中国远程教育总体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包括:(1)大教育观的广阔视野;(2)全媒体技术支撑和综合应用中的创新;(3)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水平的不断提升;(4)可重用性资源理念指导下的学习资源建设;(5)开放灵活的体制与机制保障。这五大方面的整体、综合改革之持续推进与不断深化,将迎来中国远程教育美好的未来。当然,这同时也是中国整个教育系统在信息时代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美]杜德施塔特著,郑旭东译,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7,
  [2]Karolyn J,Snydcr,Living 0n the edge of chaos:Leading schools mtothe global ageIM],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Press,(second Edi-tion)2008,
  [3]James Duderstadt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M]Ann Arbor,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0,
  [4]谢阳斌,桑新民,远程教育的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1-6
  [5]京华时报:袁隆平马云成龙9月1日联手执教《开学第一课》,[ED/OL]http://www.省略[2010-08-28]
  
  本文责编:陶 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