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社交网站中的“传图控①”研究】
 

【社交网站中的“传图控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4:44 影响了:

  【摘 要】社交网站迎合了人们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得到了快速发展,尤以Facebook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上传照片”是Facebook最受欢迎的一项功能,这也是Facebook改进和升级最多的产品之一。出于图像化生存的本能和借助Facebook提供的媒介情境,有一种人热衷于在社交网站上传照片,传图数量之巨、频率之高、互动之勤前所未有,可被称之为“传图控”。这种行为既展示了后区行为证明地域在消失,也引起了有关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反思。
  【关键词】社交网站;传图控;Facebook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表示,在“印刷场景”时代,物理地域和社会地域基本重合,社会场景中社会角色的行为被划分为“前区”和“后区”两个部分,通常人们只能接触到“前区”,而到了“电子场景”时代,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和定义[1],除了使人们更迅速更详细地接近事件或行为[2],还让人们有了新事件和新行为,在混合场景中,后台和前台的分界线在向前移动,更多的后台行为被展现出来。
  新的媒介带来新的场景,物理地域产生的隔阂感荡然无存,并催生了新事件和新行为。有一种人热衷于在社交网站上通过上传照片进行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因其传图数量之巨、频率之高、互动之勤,可被称之为“传图控”。
  一、何谓“传图控”
  (一)媒介环境: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以被称为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网络为依托,是基于web2.0时代的全新传播生态环境和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在全球覆盖面最广的社交网站Facebook于2004年2月4日上线,于2006年一跃成为全球用户量增长最快的网站,到2011年拥有6亿注册用户,用户在网站上停留的市场和月平均时长都超过了Yahoo。Facebook也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八百五十万张照片,甚至超过其他专门照片分享站点,如Flickr。因此笔者主要根据社交网站中具有代表性的Facebook的相关数据和情况来阐释社交网站如何影响了人类生活,其中以“传图控”这类群体作为剖析对象。
  (二)“传图控”之定义初探
  中新网2011年1月5日电,据《今日美国》报道,“上传照片”是Facebook最受欢迎的一项功能,这也是Facebook在过去的一年中改进和升级最多的产品之一。[3]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 ②  于2011年10月10日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组数据,罗列了在Social Media上60秒可能发生的事情,其中提到在Facebook上每分钟有51万条评论和29.3万更新,有13.6万张照片上传。[4]
  在Facebook上,“传图控”以高频率上传着数目庞大的照片,进行着超越物理地域限制的互动,同时也促进网站对“上传照片”的功能不断改进。笔者认为“传图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类人,借助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及使用媒介的可达性,出于情感交流的需要和图像化生存的本能,这类人热衷于上传大量原本属于非正式的、即刻的、后区的私人照片,向朋友和“副社会朋友”进行展示;二是指一种意义,这类人不由自主地痴迷于上传照片,并且期待这些自发生产出来的图像被他人所消费,在所追求的共享的归属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隔离和排斥。这两层含义是密不可分的。
  在社交网站上产生“传图控”这一现象有较为复杂的原因。除了情感诉求、身份建构、图像化生存等主观原因和客观环境促成外,“传图控”的形成亦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和高度普及。
  二、“传图控”之影响:满足和麻痹
  “传图控”无论是从现象还是意义去解读,都对人自身、社会和文化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满足效应
  1.满足了情感维系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在Facebook上,用户复制了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和好友关系,可以在线上与朋友进行交流。Facebook全面、快捷的图片上传功能则迎合了“传图控”迫不及待想与他人分享自身后台行为的意愿。
  社交网站让人的前台和后台之间的墙体成为玻璃,“传图控”借助大量暴露出来的后区行为充分展现出自己,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台上和幕后的行为。在居伊·德波眼中,景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世界已被虚化为一幅影像图景,“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必须充分理解:“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5]
  2.建构身份
  在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中,Identity一词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社会里之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如性别、阶级、种族等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用“身份”这个词语来表示。在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Identity也被称为“认同”。相较于连篇累牍的文字介绍,图像让身份/认同(identity)和主体性(subjectivity)得到了直观的、易解读的展现,某些人甚至因此而成为意见领袖,享受到权威般的待遇,这在印刷媒介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3.全面展现主我,塑造新的自我
  美国学者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I)和‘自我’(me)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6] “传图控”会根据客我对主我进行修正,甚至塑造出新的自我。Facebook这样的SNS网站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4.文化和地域的关系日以削弱
  人本来是处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地域中,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之中以及一个特定的人际社会关系中,有着特定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斯科尔特提出了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概念,预言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更新,文化和地域的关系将日以削弱。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发展验证了斯科尔特的预言。在Facebook上,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图像进行了直观展现,可能诱发其他地区人的兴趣,进而催生模仿、追随等行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