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必备要素:浅谈互联网下企业发展要素影响
 

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必备要素:浅谈互联网下企业发展要素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04 04:18:17 影响了:

  小学英语教学并不只是语言教学。我们教授英语的对象是5~12岁的少年儿童,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环境、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等的因素。从少儿成长研究和少儿第一和第二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少儿发展过程都存在一定规律和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必须将这些因素时刻铭记在心。根据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小学英语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素。
  一、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特点。学生对某科发生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并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学生如果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就是教师讲得再好,他也获取不了多少知识。时间长了,就会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帮助培养和调动的。在课堂上,教师用热情、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使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竖起出你的大拇指,对学生说“Good job”“Very good”“Good boy”“ Good girl”,学生会欢乐地接受并更加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光需要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性,二者缺一不可,我们说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互动的教学才能是产生效果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积极性,学生何来积极性。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些未成年的学生,教师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精神面貌,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的精神面貌。
  二、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轻松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有人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方法不得当的老师。”可见,教学方法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更是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去吸引贪玩好动的小学生。要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总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天性设置一些游戏活动歌曲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在一堂课中,怎样有效地做好这些游戏和活动就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亲切,说出来的话能让学生们自觉地去执行。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要懂得他们的生活情趣,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好的活动方法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之一。比如把童话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童话的世界里学习英语,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又如把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进课堂,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又比如把可爱而轻松的CHANT引入英语课堂,英语自身富有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到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CHANT,再辅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得教态。这每一举手一投足,使整个课堂就宛如一场醉人的配乐诗朗诵,学生从中体味无穷,他们的英语能力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好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有趣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要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其次老师要用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如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来感染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要不停努力学习更多的好的教学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我们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领路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者,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实践者。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以真诚的爱心、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爱心型、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柯汉琳主编.教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