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_关于某些商品的供求问题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_关于某些商品的供求问题

发布时间:2019-04-10 04:38:38 影响了:

  几年来我国工农业的生产,虽然不断地增长着,但从一九五三年起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主要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呢?这种困难的性质如何?我们应如何认识与克服这种困难等等问题,就有加以分析和说明的必要。
  一
  产生某些商品特别是一些主要农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供不应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增长的速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例如:
  在肉类方面:过去几年来,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猪、牛、羊的饲养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全国饲养猪、牛、羊历年增长的比例是:
  一九五○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三年
  猪 —— 100 115120
  牛 100 —— 146.80161
  羊 100 —— 146163.69
  但是,几年来,肉食消费量大大增加了。而且增长的速度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很大。如猪的饲养数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五一年仅增长了百分之二十,而猪肉的消费量一九五三年却比一九五一年增长将近百分之五十。在部分大、中城市中,例如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一九五三年猪肉消费量比一九五一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四十左右;郑州、九江、开封、衡阳、汕头、江门、桂林等七个城市,一九五三年猪肉消费量比一九五一年均增加了二倍半至三倍不等。在农村中猪肉消费量也是在逐年增加的。东北区农村猪肉消费量,据调查,如以一九五○年消费量为100,则一九五一年为117,一九五二年为135,一九五三年为151。山东省农村猪肉消费量,据调查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五二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五。由于农村消费量的增大,猪的商品数量绝对数字虽有增加,但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却相对降低了。这种情况,增加了对大城市、工矿区肉食供应的困难。每逢年节,城郊人民肉食消费增加更多,如上海一九五四年春节猪肉消费量就比一九五○年春节增加了5.82倍,北京同期增加了5.2倍;不少农村一九五四年春节猪肉消费量比一九五三年春节增加一倍以上,个别地区还有增加三倍的。
  牛、羊肉供应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牛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了。过去十岁以上的牛即做菜牛宰杀掉,现在十三、四岁的牛仍做耕种之用,农民不愿出售屠宰;而羊,在牧区由于剪羊毛出售收益很大,非牧区为了积肥,多不愿出售。因而牛、羊增产速度虽然很大,但供食用的牛、羊的商品量的比例相对减少了。这就是肉类供不应求的原因所在。
  在油脂方面: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油料作物生产恢复的速度较慢,但产量也不断提高。一九五三年全国食油产量比一九五○年即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但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食油消费量也日益增加。北京在一九五○年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量为7.24斤,一九五三年则增至13斤。其他城市消费增长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不仅城市如此,农村食油消费量也是增加的,农民由过去不吃油或用鸡毛蘸油改为用勺舀或用瓶倒了。因此,食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是高于生产的增长的速度的。这就是食油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因。
  其他的农产副食品,如蔬菜、鸡蛋、水产等,消费量也是逐年增长,其基本的趋势也是与肉类和食油相同。
  二
  在国家过渡时期中,出现这种生产增长赶不上人民需要增长的现象,发生某些商品供不应求的困难,是不是偶然的呢?当然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
  首先,随着几年来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的购买力日益增长起来,特别在我国有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以后,国家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都意味着人民购买力的
  进一步提高。例如,我们每建设一个新的工厂必然要增加工人,而工人的工资就转变为市场上的购买力;我国从外国买进一部机器,表面看起来是要把钱拿到外国,其实这笔钱还是转变为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因为机器是要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品交换来的。但是国家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却不是全部用来生产可供人民消费的物品,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的一百四十一项规模巨大的、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企业,所生产的钢铁、电力、机器、石油、化学等工业产品。绝大部分是不能直接供人民消费的。而且,这些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又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成开工生产。因此,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日益提高,但消费增长的速度总是走在生产增长速度前面的。这正是我们国家制度优越的表现。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苏联群众消费(购买力)的增加,总是赶过生产的扩张,推动生产前进;在资本家那里,情形恰恰相反,群众消费(购买力)的增加,总是赶不上生产的扩张,总是落在后面,这就使生产转入恐慌。”这种消费增长速度走在生产增长速度前面的好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和在解放前的旧中国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大家都知道,在旧社会只有少数人能吃肉,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是穷得吃不起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则是大家都能吃到肉了,而且吃得多了。几年来的事实说明人民生活的改善,首先表现在吃的方面。广大劳动人民从过去吃不饱到能吃饱,从吃粗粮到吃细粮,从吃细粮到吃肉、油和水果等。吃的问题解决了,就转到穿的方面,从穿粗布到细布……。然后又转到用的方面……。因此,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产生的某些商品的供应不足,正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必然现象。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早已完成了的苏联,今天依然有些商品如收音机、电气冰箱、皮毛服装等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随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进展,我国正在建设着新工厂,改造或扩大着旧工广,发展着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同时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轻工业也在相应地发展着。在这个基础上,城市人口日益增长,新的工业区不断建立起来,旧的工业区也日益扩大,对于粮食、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我们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个体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使用着旧式工具,使用着古老陈旧的耕种方法,生产率很低。因此,农业生产几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速度是有限的,是赶不上工业发展和人民消费增长需要的。苏联的经验也证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迅速向前发展,必然会发生个体农业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小农经济低微的产量,较低的商品率和极端分散的供应必然会在粮食、原料和许多副食品上给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带来困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