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体育教材与课程建设 [一次“课程,—,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体育教材与课程建设 [一次“课程,—,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17 04:40:25 影响了:

  摘要:编写五年制师范前三年的语文教材,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语文教材,建议按文体分设单元;编写前首先需明确课程包括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编写中提出教学建议,设计教学活动,需时时处处想着师生的教学。编写语文教材,不仅要思考如何选编才能使教材的内容更好地体现课程内容,更要思考如何编写才更有利于教学。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语文教材;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30-05
  2009年,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组织人员修订《江苏教育学院分院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然后编写相应教材。
  一、关于课程及课程理念
  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与课程理念。修订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为何修订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五年制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育在课程理念上是相通的。第二,五年制师范学校采用的学制是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前三年约等于高中教育,后两年属于专科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适用于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前三年的课程设置;同样道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想和某些做法,也基本适用于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前三年各学科教材的编写。
  普通高中课程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和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进程。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它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规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用什么教材。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课程及其内容目标的教材,各省市、各地方都可以编写开发,甚至还留有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鼓励各所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标准对教学实施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建议是非常原则的。因为所谓的课程,也就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进程,所以,各所学校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课程的最终呈现,肯定是“校本化”的。在江苏省,新课改的过程也就是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校本化的过程。当然,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应该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是区域内各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与凭借。所以,江苏省在制订《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时,按国家所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步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各学科实验教科书。
  按《江苏教育学院分院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个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必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两类,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劳动技术、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社团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语文学科(不含专业方向必选课)归属“通识教育课程”。按五年制师范学制,前三年属基础教育性质,后两年为专科教育,因此,编写前三年的语文教材,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江苏省五年制师范前三年的语文教材,可借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
  二、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
  我们借鉴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在编写体例上做了一些调整。
  1.按文体分编单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设定了课程目标。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还有“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交流与表达”方面也设定了课程目标。如“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些有关“阅读”和“表达”的课程目标与“文体”有内在的关联。正常的阅读总是在阅读某种文体的文章或作品;真正的表达也一定是具有某种文体特点的书面或口头表达。学生学习的应该是规范的书面语言。因此,为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选文时,应注意对文体的选择;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时,需显现“文体”特点。
  中国按文体编写语文教材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昭明文选》。《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已日趋明确,对后世编选文选、诗选或其它类编,以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和六朝文学又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成了人们学习诗赋最适当的范本。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宋代以后以新经学取士,《文选》虽然已不再成为士人的必读课本,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尤其是对文体的分类及源流辨析的理论观点,仍然对以后大部分“文选”类“教材”的编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当今任何一套语文教材,其编写体例还是基本沿用了“昭明文选”的编选方法。只是在文体的选择上,以及有关思想内容的选文标准上,显示着各自的特点与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明朝会出现一批文章、文体研究的专著?吴讷写了《文章辨体》,时人彭时为之作序;后来的徐师曾还要在《文章辨体》的基础上予以增益,终于写成《文体明辨》。原因就在于明代以经学取士,出现了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八股文。唯经学取题的考试方法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僵化的八股文体阻碍了文学、文章的发展。但是,还是有一些学者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眼光的。他们一边在感叹,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虽“皓首穷经”,也难以登入堂奥;一边又在思考:八股文是一种应试文体,不是一种治学方法,真正能导引莘莘学子步入“经学”和文学殿堂的通道该是哪条(当然,这也是一种治学方法)?于是,他们把眼光再次集中到了“文选”身上。他们认为建立在饱读经学诗书基础上的考究文体流变,应该是步入经学、文学殿堂的有效通道。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语文并不完全是“经学”,也不仅是“文学”,而且,学习语文也不是为了“中举”;但是,从学习路径的角度看,通过“文体”学习语言文学,包括文章,绝不是一条治学研究的错误通道。于是,现代学者郭绍虞、于北山顺脉延续,为《文章辨体》序说、校点,编辑《文章辨体序说》;罗根泽先生校点《文体明辨》,并依体序说,再编成《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合辑两书一起出版。即使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包括建国以后编写的初中以上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其实,承续的还是“昭明”一脉——按文体分编单元。为学生学习语文计,我们需重视对文章学、文体学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当下的发展,而不是仅为了整理古籍),尤其是教学用文章学、文体学的研究,为编写语文教材提供一个坚实的文体学研究的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