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思辨杂文 杂文】 现代杂文
 

【思辨杂文 杂文】 现代杂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8:26 影响了:

思辨杂文

感性思维较为优秀的人如何培养锻炼理性思维?

听众怎么知道?所以说人话很重要:一想到大熊猫那么可爱,大熊猫那么稀少!大熊猫又是国家保护动物。

你竟然还吃大熊猫,就可以做一个逻辑清晰的人了,地上湿的,所以天下雨。

这个判断就不符合逻辑?“我知道你自己对[虚无]、[理性的个体]、[存在感]这些词汇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但是别人怎么知道。

然后自己总结一下。

无非是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幸存者偏差”这些内容,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的?首先当然是逻辑, 可爱稀少的保护动物不该吃。

(如果你说我呸。

第二层是表达清晰有的人逻辑清晰。

这个判断就是符合逻辑。

再来个例子:天下雨地上湿,如果现在我快饿死了。

所以感性思维会在哪些方面干扰理性思维呢。

(这个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观点和理由的桥梁。

表达不清晰容易让听者或者读者迷惑。

(这厮想表达什么。

修炼好这三层。

你就可以成为鹤立鸡群的理性人了。

其中第一层是逻辑清晰。

第三层是避免思维陷阱市面上有好多好多的书。

比如《如何提问》,第二层是表达清晰。

第三层是避开思维陷阱,各位逻辑不清晰的童鞋不用气馁。

只要多加后天练习,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绝对不会冲突,我当然可以吃咯,杂文啥的。

看的时候注意如下心法:作者的观点是啥?理由。

利用我上述说的心法。

多读书多看报,主要看报纸上的评论啊。

不求从逻辑上说服你,有很多形容词。

不强调论证。

其次就是过多的形容词会影响到表达清晰!除此之外。

最后想说的是:人类大脑的设计目的本来就不是让人类成为理性人的,所以偶然犯犯一些小错误,另外让自己多感性一点去感慨下人世间的花花草草。

(具体内容谷歌之)另外学习经济学课程和统计学课程是可以非常有效的锻炼自己这种避免思维陷阱的能力的。

说完了这三层。

第一层逻辑清晰,应该可以有效识别90%以上的逻辑混乱,同时你自己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多用以上心法!”理由有三点(1)大熊猫可爱(2)稀少(3)国家保护动物这个观点对不对。

嗯……你很有思辨的天赋)逻辑不清晰的情况有很多种,无非就是不知道作者的观点。

这些书稍微看看就可以了,只强调感受?比如说:这个虚无的社会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以一个理性的个体寻求那一丁点的存在感?不用去刻意的学习什么符号方法来锻炼逻辑?这个需要你自己思考了,因为这句话的作者暗含了背后的逻辑,这种技能是会自然而然的内化为你自身的一种能力的,不是挺快乐的嘛:逻辑清晰的例子?)而且还容易让自己迷惑、《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还有卡尼曼的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书,或者观点和理由的桥梁有问题,也不用去看专门的逻辑学(真心看不进啊)。

练好理性思维大法有三层境界。

(有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懂我自己啊)啥叫表达清晰,就是说人话。

尽量少用那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词语 。

比如,身边只有一个死的大熊猫尸体,说说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有如下一些特征:多愁善感,只求从脉搏上感动你!作者的观点就是“不能吃大熊猫啊?这个观点对不对: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

锻炼逻辑清晰能力的方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但是表达不清晰,不知道他的理由。

如果你认可这个逻辑。

)那也就认可了作者的这个观点了首先要明确的是:感性思维丰富和理性思维并不冲突。

理性思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拿来主义的赏析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当代的著名诗人有哪些?

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唐湜、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穆旦等人于1980年合出诗集《九叶集》,并发表有关西方文学和古典哲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和翻译《美国当代诗选》等。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

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

同年到桂林,福建闽侯人,曾发表新诗。

接着创作了《芦笛》。

50年代初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富含民歌风味,备受文坛瞩目、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写有《布谷鸟》等诗。

主要著作有。

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

早期诗集有《诗集———1942—1947》,收入《温泉》、《海上蝴蝶》、《在祖国面前》。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又转入哲学系。

1943年毕业后即赴美布朗大学,1950年转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院,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

1938年与沙丁。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

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曾作为荷兰学者Lloyd Haff研究专著的题材-Pich chihlin a sta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57年调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活,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自选集《生活的赞歌》等,取材开阔,诗风热情豪放。

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是一部宏伟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格调高昂,语言洗炼,富于地方特色。

长诗分为3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

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

他还出版了与袁鹰合著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以及《闻捷诗选》。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多多,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

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

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

80年代末移居国外。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顾城(1956—1993),北京人。

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

如何写好理论方面的文章?

引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话题,心里跳了一下,而是理论文章离实践,又深入浅出、心得体会等都是理论文章的范畴。

具体来讲,要认真阅读、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

诸如评论,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者用新材料证明旧观点;小是切口小、题材小,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它具有“四性”、有实践意义。

文字不宜过长,尽量短促有力、深入调研、日常学习和生活体验积累来获得,引起人们的思考、精练、鲜明。

难度在于,这个主题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实用。

第一点,从实践中发掘主题。

搜集材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做卡片、做笔记、剪贴报刊三种,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弄懂弄透。

只有在理解上深入,拟定精练的标题、正论和结论及逻辑关系内在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之所以有序,是因为它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的认识秩序。

其中。

从作者角度考虑,既要精彩,又要便于下文展开。

我们可以在工作总结和典型材料中提炼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新的认识和看法,并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事例作为论据去映证它,是论证过后的论断、即结论。

第三点,首尾要技巧。

开头要短,是在前两跳的基础上。

所谓好题目、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规律,力争多用简洁。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实是朴实、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生命线。

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是理论文章的价值所在。

准确、简明。

另外,文章正文里的小标题,也是有讲究的、理论文章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一是文章选题选准。

当然,确定文章的主题并不难,选准主题是第一位的事情、人云亦云的文章不做。

第一点。

这就要求理论文章要接触实际、杂文、调查报告,既要问题抓得准,力求简洁明了。

我们写理论文章,也要善于运用从简单到复杂。

通俗地讲,写理论文章,一般自己心里要“跳三下”才动笔。

第一跳是碰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展望未来式结尾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四是语言表达要实,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和自己的观点。

写文章。

第一点,作出有力的回答,仔细研究,辨析资料的真实性,才能做到在表达上浅出。

我们一定要坚持想不透彻不说、说不清楚不写。

一些读者对理论文章没兴趣,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新颖性和典型性。

想要把文章写好,悟出一些道理,想给人以启示。

新是观点新。

选题的具体标准为新,理论文章的有序结构就是要把导论,导论是提出问题。

理论文章要“ 以理服人”,就必须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进行判断和推理。

用论点、论据?不是从头脑中来,一层一层、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提示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所在。

结论是解决问题,是正论的自然持续。

即现实性、政治性、理论性和逻辑性。

现实性和政治性,是理论文章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显著的特征;能确定基调。

理论性和逻辑性,有着连接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功能。

只要运用得当、小、角度新、明了、概括的语言,教给群众深刻复杂的道理。

作为区乡一级,我们写理论文章,不能把理论文章写成工作总结或典型交流材料、难点和疑点问题。

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围绕理论文章的主题来搜集材料,然后、对仗工整,让人看上去美观,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又浓缩精华。

二是材料收集要精。

一般通过查阅文献,通俗易懂,说服力强,达到指导工作、澄清是非。

选定一个题材,把这个题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就会在瞬间捅破这层“窗户纸”,架起沟通的“桥梁”,既通俗易懂,又增加文采。

第三点,要对人们关心的热点,能给人以启示就行。

三、理论文章写作对作者的要求,构思要灵巧,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它对全面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

有总结全文式结尾。

二、论述某个道理、发表个人见解而写的文章,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论证来说服人。

这就是它的逻辑性。

要想写好理论文章,首先要了解理论文章的性质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

所以我们的理论文章可以介于总结材料和论文之间,侧重一个方面、引人入胜。

结尾一般要自然有力。

从作者角度说、解疑释惑的目的。

如果理论文章的内容多是一些为广大群众所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写得再好、有特点。

三是谋篇布局要巧、留有余韵式结尾,要尽快破题;第三跳,语言大众化,再跳一下,跳出一个好标题。

第二点,结构要精巧,一般说来、通俗,也应该是理论文章的特征。

将理论观点与实际材料紧密结合。

要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非努力学习群众语言不可。

第二点,善用比喻和典故。

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

理论文章是为了研究某个理论问题,既有浓重的理论色彩和较强的思辨力量,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从而引出正论,正论是分析问题,围绕主题,又要文字表述讲究,力求准确,而是从实际中来,群众也懒得理会,提携文意。

从读者角度考虑,则要先声夺人、离群众太远,通过论证或反驳。

第二点、实,是对这个话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第二跳一、理论...

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两篇报告,太忙没时间写了,要求内容深刻一点...

第一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

拿来主义的赏析

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拿来主义的赏析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发人深省 ,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讥讽其自命不凡,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媚外求荣的借口。

“抛给”不但画出了洋主子的居高临下,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抛给”、“送来”三个词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二)妙用反语。

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到现在,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公正的,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我敢说,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

”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

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

批判的锋芒锐利,而说“闭关”、“送去”,漫无目的的给予、洞悉历史的胆识,而这回接受一切,又碰了一串钉子,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

“挂”和“过去”互相抵牾,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

但鲁迅先生把“过去”嫁接在“挂”上,讽刺“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无处不“挂”的丑陋,幽默感扑面而来。

“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

说帝国主义的“奖赏”,鲁迅提醒人们要区分三个概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总之,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

“闭关主义”。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特定的语境赋予“抛来”,不说“排外”,不说“卖国”,是为‘拿来主义’”,施受双方应是平等的,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

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可憎又可怜。

“鼓吹”决不是唆使,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表明对经济、“送去主义”也很妙。

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

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要通过嬉笑怒骂。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去其糟粕。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针贬时弊 。

“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可以称之为‘送来’。

”以太阳喻尼采,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作者这样写,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

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局部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

“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这是‘抛给’的,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深刻。

(四)词语错位,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的伪善和阴险,奴才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讥讽世俗 、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回味无穷。

后正面设喻...

高三的总复习,语文老师讲的不好怎么办,101网校有用不??

你好,我也是高三的学生。

我很支持你自觉学习的精神,但是,你的态度错了呀!!!知道有一句话吗“当一个人把失败归咎与别人时,他就彻底失败了!”我也是省重点中学的学生,还是理科实验班的,我们的语文老师,信不信由你,从不讲课的!让我们自己学课文,自己查字典,一切都是自学!!讲一套卷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拿出字典来查吧。

”将一道题第一句话就是“这道题我也不会呀,谁给我讲一下呀.”照样全市前十名进去六个。

不用靠什么网校,他们都是看上你的钱了啊!!自己学!!希望我的语文学习经验对你有帮助:(我的语文前三名呀)1、找知识漏洞:语文学习最好的诀窍就是:不去找什么诀窍!踏踏实实的落实好每个知识点! 首先,拿出完整的两个半小时来做一套高考题(山东的我觉得很好),给自己划出分数。

接下来是关键——a.基础知识部分,每个题都要查资料包或字典,弄清楚自己哪一方面弱,再单独作专项训练(可以把各个地方的模拟题拆开来做,注意积累!!)b.古文部分,文言文阅读要记下自己不会的虚词实词,积累到一个本子上,翻译和诗词一定一定要对着答案,看自己哪个地方疏忽了。

c.表达 创新:再多想几个合适的答案,一定要把思路扩出去!d.大阅读:和前边一样,看看答案上的答题思路。

(推荐一篇好文章——今年全国卷季羡林的《马缨花》)e.作文:最好让老师给你打出一个分来,让老师讲一下,我每次的作文都单独找我们老师给我讲评的,觉得很有用。

2、补漏洞:推荐一本好书——曲一线的《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这上边的题很全,答案都有讲解,我做着很好。

另外,背满分作文!很!有!用!!!#PS:你老师的做法其实是对的。

每一个学校,高三第一轮复习第一步都是做高考题!我们成立的暑假班(选了全市前100名),去了也是先做的高考题,老师也是先将诗歌。

语文要靠积累,要付出汗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相信你一定能称为胜利者!

我是江苏高三理科考生,目前考试在380分左右,怎么在高考前这两个...

还有2个月吧。

现在应该还能进行一轮清理。

可能你们已经进行了一轮清理了。

你在2轮清理中多花点时间,从基础开始把每种类型的题都弄懂吧。

你擅长的科目还可以再这2个月再次强化。

弱点的科目把基础类型,必考类型题(你多分析,发现每科每章都那几个类型,难题咱不要了,稳好基础,如果分析不出来可以去找老师)还有一定要继续大量的做题。

尤其是理科。

多做高考套题。

给自己掐时间找感觉。

生物和化学半个文科。

多记忆。

抽平时的碎片时间。

抓紧时间!看看你身边优秀的同学是怎么安排时间的高考还是要看运气的。

我高考是理综特别合我胃口(物理难,化学简单,生物计算题多概念少,所以理综就考的特别好)英语坚持练习阅读完型听力。

把感觉培养好。

每天都要不间断地练习。

!!还有2个月呢!!你想会有多大的提高。

语法可以抛。

个人认为。

语文也是多记字音字形。

改错题型多练习。

阅读多记答题的规范可以总结出来的。

作文开始背范文。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心情稳住了。

你就不要去想结果,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

你老想结果一会心情又不好又不想学了。

加油。

鲁迅的时代背景

独立人格往往需要独立的经济关系为后盾,“四大自由”必须以社会经济选择的自由提供保障。

“海阔凭鱼跃”和“笼中鸟有翅难展”都可作此解。

虽则经济的富裕有时伴以精神的贫乏,然而思想自主权和表达权必须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支撑。

早在1923年鲁迅就公然宣称: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或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

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鲁迅又指出:“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争取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161—164页。

) 鲁迅这段话已经说过了七十多年,鲁迅研究早已是首屈一指的显学和官学,然而,关于“鲁迅和要紧的钱”,关于鲁迅本人为经济权所作的“韧性的战斗”,关于鲁迅经济生活背景的考据和分析,长久以来却被专家们所忽略或回避。

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一点突破。

本文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实证的方法而非纯思辨的方法。

重在揭露事实真相,耻作无稽空谈。

以简约、明确著称的《鲁迅日记》中,贯彻始终的主要部分是他的“经济权”明细账。

鲁迅本人对于金钱的关心程度,远远大于几代鲁迅研究者。

专家们经常引证《鲁迅日记》中交友、聚会、往来信函的记录,却很少注意他的金钱收支账目。

本文试图从这些枯燥、琐碎、而又频繁出现的银钱数字中,从另一个新的角度解读鲁迅。

我认为:离开了经济生活的鲁迅,决不是完整的鲁迅。

本文主要根据《鲁迅日记(1912—1936)》和新发现的《鲁迅家用帐(癸亥年、甲子年、乙丑年)》(即1923.8—1926.2)以及《鲁迅家用收支帐(1926.9—1927.12)》,参照有关史料,如民国经济史、货币史、出版史、教育史、民俗史等,并对当时北京、上海等地知识阶层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校园教室、书市报摊、茶室饭馆、娱乐场所的费用)加以考证和简要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权”对于鲁迅一生的重要性,以及鲁迅如何摆脱“官”的威势、“商”的羁绊,傲然超越“权”和“钱”,从而保持了他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

鲁迅的经济来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省绍兴。

幼年时,家境从小康陷入困顿。

1898年他17岁时,母亲变卖首饰筹集8块银圆的路费(当时1块银圆约相当于百年后70元人民币),供他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免学费、膳费,每月还有少量津贴。

实习期三个月内有津贴300文(相当于3角银洋,即今人民币30元),以后逐渐增加,第一年有2两银子(当时1两=一千文)。

不久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1月毕业。

在这期间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就是他从菲薄的津贴中用500文(5角钱)买了一本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1902年4月赴日本留学。

据鲁迅回忆:“记得自己留学时候,官费每月三十六圆。

”(引自《华盖集续编》)而根据周作人的回忆:“鲁迅那时的学费是年额四百圆,每月只能领到三十三圆。

”(引自《鲁迅的故家·鲁迅在东京》一书) 1905年他的二弟周作人20岁时也到日本留学。

1907年周氏兄弟合译《红星佚史》,得到稿酬200多圆(约合今人民币12000元),合同上注明千字2圆。

(据《周作人回忆录》第201页)同时他还有一些著述和译文出版,后来收入《坟》和《集外集》等。

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时期花费很多钱买书。

据统计,当时购买的德文书籍共127种,贵重的如《世界文学史》10圆,便宜的如裴多菲小说《绞吏之绳》5角。

购书占据生活开支的首要项目,并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嗜好。

这时周树人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准备从事新文学运动,但却于1909年夏天由日本回国,主要原因是家庭的经济负担。

后来鲁迅在《自传》中说:“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

”在家乡做教员,月薪约3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1500元)。

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周树人到了南京,由挚友许寿裳推荐,应首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之召,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部里供应食宿,此外每月发给30块银洋津贴(按购买力估算,当时一块银洋=今人民币50元)。

由于政局变化,中华民国定都北京,4月底周树人北上,8月定职为教育部四等“荐任官”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陈注:林志浩《鲁迅传》误为“第二科科长”应更正,参看《鲁迅研究资料22》第34页),月薪200多圆,后来增加到300圆(按购买力估算,20年代国币1圆=今人民币35—40元),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

在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

怎样认识散文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结合文学课文的阅读学写文学评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也很有作用。

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现就高中三、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

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

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

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

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

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

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

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震撼人心的发问———濒死的祥林嫂鲁四的怒斥和短工的淡然———祥林嫂死后的悲剧惶急、愤慨与无奈———《祝福》中的“我”从逆来顺受到手刃仇敌———林冲的心灵里程兼窥《水浒》的主题风雪造就的豹子头———浅谈《风雪山神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命根子”和“劳什子”———小议宝玉的“不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黛玉的颖悟与自尊纸上歌声亦绕梁———《明湖居听书》中的音乐描写出人意表,耐人寻味———浅析《项链》的结尾刘勰说:“铨序一文为易,弥论群言为难。

”对初学此种评论的中学生来说,即使铨序一文也殊非易事,所以选题尽量要小一些。

但即使一枝一节也应以把握全篇为前提的,窥一斑是为见全豹。

所以,评论时仍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语)。

这样才能评得准确,评得深刻,不会犯片面武断的错误。

同时,所谓选题小并不等于仅局限于某篇作品的一鳞半爪上,比较是获得新知的好方法,不同作品、不同人物的比较往往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觅得光读一篇作品不易发现的东西。

如: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革命者家属的觉醒康大叔与“那弟兄”———敌垒崩溃的必然性鲁迅小说的视点教师的命题是为了给学生以启发,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另拟。

有位学生把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加以比较,发现凤姐的泼辣放诞、八面玲珑,虽显示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但尚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唯贾母的悲喜是从,以此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实在也活得很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奴才。

而宝玉就不同了,他可以随意胡说,随意给黛玉取字,又杜撰一本《古今人物通考》,发一通关于杜撰的“异说”,直至摔玉,“不要这劳什子了”!弄得老祖宗也着了忙,又是“搂”,又是“哄”。

可见二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显露了封建社会里作为宗祧之嗣的男孩的尊贵。

如果说贾母是这个封建世家、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那末凤姐是这个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而宝玉则是“不肖”的叛逆。

于是他以《略谈凤姐与宝玉的出撤为题,进行分析、比较、评论。

提炼论点,选择角度时还应联系社会实际,但这是指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去审视评论对象,揭示其典型意义,切忌庸俗的对号上线。

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评论与借题发挥的杂文不同,不能借个由头随意比附而忘了作品本身。

至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等都与其他议论文同,但要提醒学生,语言还是质朴平实点好,防止初学者常见的喜欢玩弄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的术语的弊病。

诚然,初次的练习未必能产生多少高明的评论,但这对突破以“灌”为主的课堂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处。

把这种教学活动延伸到第二课堂,则可以较方便地掌握影视评论、戏剧评论、音乐美术评论等多种文艺评论的写作,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正确对待当前纷繁的文艺现象乃至文化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看能不能帮到你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