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纪律规矩建设年活动亮点纷呈
 

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纪律规矩建设年活动亮点纷呈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5:19 影响了:

  时代精神助贵州腾飞   2010年4月,持续干旱了8个月的贵州,进入抗旱最为关键的时期;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贵州旱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州。在旱情重灾区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干部群众通过“滴灌”抢救金银花,进行生产自救,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被温家宝总理称为“贵州精神”。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是新历史条件下对“贵州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贵州历史性跨越的现实需求,被誉为“贵州当代文化之魂”。
  贵州时代精神彰显贵州特色、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开放”是贵州时代精神的实践要求。“创新”是贵州精神的本质特征。“团结”是贵州时代精神的核心和基础。“奋进”是贵州时代精神的时代价值观。
  开放促改革带来巨大活力,招商、惠商、安商力度前所未有,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创新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踏歌而行击节奋进;团结凝聚力量,朝着既定目标,不争论、不折腾,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奋进的发展意识,使贵州敢于打破“恐高”思想,消除“怕快”心理,克服“畏难”情绪,冲出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维的“峡谷”。
  文化体制改革踏歌行
  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截至2011年底,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已实现了既定的六个“基本完成”目标: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建设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任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2011年6月26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成立,为引领和促进全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省是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省直文化系统演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的八个省份之一。
  2012年,贵州省32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
  文化惠民工程,在改革的大潮中进一步夯实;由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令人瞩目。
  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收入321.65亿元,比2009年增加134.94亿元;增加值达到112.21亿元,比2009年增加49.98亿元;占GDP比重为2.44%,比2009年增加0.85个百分点。
  “多彩贵州”树强势文化品牌
  2005年3月,“多彩贵州”呱呱坠地,以歌唱大赛的形式走出深闺,此后,以一年一主题大赛的频率,先后举办了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等大型赛事。目前,“多彩贵州”已形成“多彩贵州·风”、“多彩贵州·游”、“多彩贵州·酿”、“多彩贵州·茶”等品牌体系。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是“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之一,从2005年10月1日起,作为省内定点旅游演出节目天天上演;2006年9月,走出贵州;2007年2月,走出国门……
  自公演以来,《多彩贵州风》已赴国内28个大中城市巡演,出访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
  2006年3月至10月,首届“多彩贵州” 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即两赛一会)成功举办。“十一五”期间,连续举办了五届“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旅游商品产业已列入我省“十二五”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2006年7月,“多彩贵州城”项目落地;2011年9月,总投资189亿元的“多彩贵州城”开工建设。
  “整脏治乱”让城乡面貌一新
  2006年5月,贵州省正式启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治理“五脏”(公共厕所脏、车站码头脏、饮食摊点脏、集贸市场脏、街巷院落脏)、“五乱”(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行)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乡村、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等的脏乱状况彻底改变,全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1年1月,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对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整脏治乱”专项行动调查结果公布,受访群众对市容卫生总体环境综合满意率为88.82%;对车辆交通秩序的综合满意率为73.76%,比2006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4.36个百分点,对行人交通秩序的综合满意率为74.71%,比2006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21.31个百分点;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综合满意率达91.65%;“整脏治乱”相关活动受访群众的参与和关注度达到了93.76%;受访群众对“整脏治乱”工作的知晓率由2006年的84.6%提升到2010年的98.98%;99.5%的受访群众希望继续开展“整脏治乱”工作。
  “整脏治乱”已成为促进发展的环境工程、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
  博物馆免费开放走在前列
  2008年10月30日,改造一新的省博物馆举办了预展,将主题为“贵州历史与民族文化陈列”、“馆藏书画展”、“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赛精品展”三台精彩展览呈献给广大市民,拉开了贵州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大幕。
  贵州省博物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王若飞故居、黎平会议会址等6家博物馆、纪念馆率先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47家,免费开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免费开放是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享受权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扩大惠民文化工程,惠及更多群众,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在金阳新区破土动工。新馆占地79亩,建筑面积42996平方米,总投资4.234亿元,这是迄今为止我省文化发展上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
  新馆拟建《贵州古生物》、《贵州原始人》、《夜郎文化》、《贵州土司》、《红军在贵州》、《贵州民族风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7个专题展。建成后的省博物馆新馆宛如巨型菱石造型在神秘力量的雕琢下切削成6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群体,群体间隙似一条蓄势待发、腾空而起的“贵州龙”。
  “创业工程”增财富
  2010年5月,团省委青年创业工作被列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范畴,同年8月“青年创业带富工程”启动,按照“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的要求,在“青年创业带富工程”工作的基础上,推进了“万村百人计划”(在全省10000个村每村帮扶引导100名青年创业就业)、“五送五帮”等活动,目前建设并命名了1500余个“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礼聘“青年创业导师”1200余人。
  在“送资金帮创业起跑”中,团省委创业就业基金会整合资金450余万元,直接为1760余名农村创业带富青年进行现金帮扶;在“送培训帮提升能力”中,全省各级团组织联合人社部门对40000余名青年进行了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推荐创业和就业12000余名;在“送项目帮整合资源”中,为50余个县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为10余个县开展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招商引资300余亿元,涉及创业青年3000余人;在“送导师帮解惑释疑”中,组建 “青年创业导师团”,“一对一”帮扶。在“送文化帮提振精神”中,目前在有条件的村设立“创业就业服务站”、“创业就业青年之家”、“农家青年创业书屋”、“创业就业文化长廊”等。
  通过推进“百万青年创业行动”,在全省打造了一批“大学生见习基地”、“青年创业示范号”,并培养和带动了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带富青年。
  “三普”文物14852处
  从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开始,到2011年12月,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全省文物数量为14852处。
  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稳步推进,组织编制和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其中18个项目已得到批准。省发改委编制全省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规划涉及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50多个省级文物保护维修方案。
  发掘了一批重点文物,出版了《夜郎故地遗珍》,继续编辑出版《贵州民族节日导览》等书籍;文物行政执法和案件查处工作有新的突破,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文物消防安全立项和项目编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贵州省启动了“百村计划”,将雷山控拜、榕江大利、黎平堂安、印江兴旺、锦屏文斗、乌当渡寨等列为首批实施保护项目。
  “贵州制造”闪耀荧屏银幕
  用影视的广泛传播效应来提振贵州形象,正成为我省一大文化现象。
  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贵州制造”两部电影《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同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在首映典礼上,贵州旖旎的风光,浓郁的风土人情,特色歌舞等贵州元素被充分展现。贵州电视剧《杀出绝地》再度在央视一套夜间剧场播出;11月6日,《奢香夫人》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部反映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频道黄金时段播映。
  我省“十二五”规划的6部重点电视剧已于去年5月签约投拍;《伟大的转折》、《二十四道拐》、《乌蒙磅礴》、《蓝色乌江》、《春晖》、《大歌》6部电视剧总集数达176集,全部取材于贵州。
  2012年2月,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虎子传媒、唐煌导演工作室、贵州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出品,贵州籍青年导演唐煌创作的电影《脸谱》在安顺云峰屯堡正式开机。
  
  贵州影视业异军突起,“贵州制造”闪耀全国荧屏银幕。图为电影《奢香夫人》剧照。(贵州图片库供图)
  共建“诚信贵州”
  清镇市的两个诚信故事,拉开了贵州省诚信农民建设的序幕。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企业和农民联合“给力”,诚信村、诚信组、诚信户遍及城乡,创造出了诚信农民体系建设的鲜活经验……
  第一个故事:2004年,清镇市新店镇部分农民不讲诚信,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发公司伤心离开,转到该市百花湖乡发展养鸡产业。因为百花湖乡农民信守合同约定,企业发展壮大,农户收入增加,清镇市也因此成为贵阳最大的养鸡基地。
  第二个故事:2006年,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种植的小山椒品质好,重庆客商采取预付款的方式订购,村民在高价现款的诱惑面前,坚持履行合同,引来资金,重庆客商建起了辣椒基地2000亩,每亩收入4000元以上,现已成为贵阳市蔬菜外销的核心基地之一。
  诚信农民创建活动由清镇市几个乡镇扩展开来。安顺市创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金融跟着农民工走,农民工跟着诚信走”,有效支持农民工创业;印江县推进诚信建设,破解了“三农”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绥阳县“以党建促诚信,以诚信助发展”,让基层党组织找到了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载体和抓手;贞丰县强化农户诚信建设,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十一五”以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下了全国独树一帜的“贵州模式”, 4000多项名录诠释贵州之“贵”。
  目前,全省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73项125处,省级名录440项。市州级名录822项,县级名录3438项。有国家级传承人46名,省级传承人198名。这些名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
  黔东南州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52项68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23.4%,在全国地州中名列第一。
  在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再添13项。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州)、县(区、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
  全省摸排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线索近30000余条,已作简要描述和记载的近15000余条。通过拉网式普查,采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濒危和极度濒危的项目得以发掘和保护。
  “春晖行动”撬动资金3.3亿多元
  “春晖行动”是共青团贵州省委于2004年根据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创意、发起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春晖行动”实施了“春晖家园计划”项目,开展“春晖感恩教育”、“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春晖助学”等品牌活动,启动“春晖扶贫互助社”乡、村两级试点,开展“春晖亲缘招商”、“春晖产业带动”、“春晖使者”礼聘等工作,感召了32000多名各类春晖使者情牵故土、反哺家乡。
  贵州省已在9个市(州)88个县1500多个乡镇全面开展春晖行动,设立春晖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选配办公室兼职常务副主任,完善春晖行动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国10多个省(市、区)以及美国等地设立春晖行动联络处,形成了“花开贵州、情动全国、香飘海外、灿若朝霞”的局面,被盛赞为“一个伟大但人人可为”的公益活动。
  2007年以来,春晖行动共撬动整合各类资金3.3亿多元,有力推进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实施“六个一批”文化工程
  “依靠改革创新、建设文化强省、促进历史跨越”,2011年5月26日,省委常委会同意建设和实施“六个一批”文化工程。
  “六个一批”文化工程,即:有一批文化单位通过实施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取有几个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上市,有几个产值上百亿;规划和建设好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项目,建成一些既是旅游景点、又是文化载体的精品工程;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问世;培养和积聚一批文化产业的“尖子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中介机构;搭建几个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在“六个一批”文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明确了组织、发改、财政、经信、商务、文化、工商、广电、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等近30家省直单位和9个市(州)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省文改文产办对具体牵头实施项目的单位落实任务的情况进行跟踪督办;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对确立的园区、基地抓好实施;对列入“六个一批”文化工程的骨干文化企业、园区、基地、文艺精品力作、人才培养进行扶持。
  实施“六个一批”文化工程,对提高贵州省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数量、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我省力争“十二五”时期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抓手。
  “四在农家”成新农村建设名片
  2001年,遵义市余庆农民自发的“求富、求学、求乐、求美”行动被总结为“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在实践中提炼为“四在农家”。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四在农家”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2011年,遵义市各级财政投入“四在农家”创建经费1.5亿多元,带动农民投资10多亿元。
  全省以“四在农家”等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覆盖约8000个行政村。毕节市结合“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广泛开展以“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五园新村”创建活动;铜仁市开展政策、电影、小戏小品、法律、科技、卫生计生服务“六进村”活动;贵阳市、黔西南州开展了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六盘水市开展了百村文明创建活动;黔南州开展了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黔东南州开展了民族旅游村寨创建活动……
  农家书屋惠“三农”
  2007年贵州省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贵州数字农家书屋” 列入十大民生工程。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678个、农家书屋15615个,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080个,今年6月,全省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
  “农家书屋就好比一个大专家,你有疑问他可以随时教你,书屋藏宝又藏金。”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交流致富经验、沟通思想、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农家书屋学到了一技之长,走上了致富之路。
  
  农家书屋已成为群众的好去处,图为遵义市遵义县农家书屋内群众学习的情景。(本刊记者 吴文仙/摄)
  “满意在贵州”创建文明形象
  “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开展四年多来,大大提升了贵州省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文明贵州、礼仪贵州新形象。
  省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在全省9个市(州),针对“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群众直接感受的旅游接待环境、窗口服务部门等8个子项做了调查,窗口服务部门86.45分、教育环境86.21分、诚信兴商创建活动86.11分、旅游接待环境85.77分、学校周边环境85.43分、政府部门依法办事82.85分、医疗卫生环境82.30分、网吧管理80.31分,群众越来越满意。
  2010年底“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群众综合满意度分值为84.43分,比2009年测评提高3.18分,比2010年上半年测评提高0.94分,群众满意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全部8个子项上,群众满意度分值悉数迈过80分。
  2011年,贵州省出台了《“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实施纲要(2011—2015)》,继续深入开展“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旅游、卫生、商务、金融、通信等窗口服务行业,增强职业道德、践行文明礼仪、改善服务环境、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和谐贵州三关爱”
  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自2010年3月启动实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已有20余万名绿丝带志愿者与13万名关爱对象结成对子,服务时数超百万小时。
  由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收入低,贫困面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困难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应运而生。
  “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统计、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了解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依托教职工、医护人员、“五老”队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其他志愿者为辅,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接力轮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贴心服务。
  “和谐贵州三关爱”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内容,在建设和谐贵州的历史进程中蓬勃生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省参与“三关爱”志愿服务的注册志愿者达到50万人以上,每年每一个县(市、区、特区)要新建一所志愿者“微笑小屋”,总数达到500所,巩固和建设志愿服务基地1000个,每年新增结对帮扶对象不少于5000对。(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