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学习化学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应对措施|
 

学习化学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9-01-13 15:58:37 影响了:

  化学学习思维障碍是由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自我定位、努力方向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所引起的。化学学习思维障碍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学生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谋求有效的跨越学习障碍的解决方法,已经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
  
  一、化学学习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分析
  
  1.未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模式
  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取代化学思维,把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化学上,对于化学原理、定义和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运用,而对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可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缺乏归纳概括能力,因此不能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2.混乱型思维障碍
  一方面是由于概念模糊,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另一方面是由于记忆的知识没能形成知识网络,不能同化新知识。缺乏想象力,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抓不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知识得不到升华,思维过程不能简化,思考问题不能摆脱中间环节,缺乏跳跃性。
  3.定势型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或者说人们按习惯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定势,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因为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与旧知识比较类似的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消极的一面表现在往往使学生因循守旧,缺乏灵活性、变通性,面对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摆脱不了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的束缚,妨碍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4.迁移型思维障碍
  主要是迁移对学生产生的干扰,学生不会用熟悉的旧知识作为通向新知识的手段而导致的思维障碍。
  5.遗忘型思维障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由“熟”变“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新旧知识、相关知识失去联想,从而引起思维障碍;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记忆与另一知识的记忆互相干扰。
  6.技能型思维障碍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对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技能型思维障碍是指学生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受阻或中断。
  
  二、克服化学学习思维障碍的对策
  
  1.理清知识思维,缔结合理知识网络,教会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要求并帮助学生做到应当会的和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①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重要事实。②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区别相似、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局部概念体系。③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化学的学习应是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抓规律、记特殊。引导学生对知识概括归纳,构建知识块、知识链,从而形成知识网。④以简驭繁。学习繁难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一方面将繁难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用一般方法解决繁难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可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化学家趣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把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才能有效果。在每堂课中,思维品质(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训练。
  (1)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侧重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一般在教学中,往往通过实验和观察一些感性材料,然后进行思维加工,抽象为一定的概念或者理论。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通过现象概括本质、进行思维深加工的过程。有些教师图省事,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通过大量习题来巩固。这样就剥夺了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机会。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小结―思维―概括,把学生引导到参与抽象化的过程中来,并适应示范抽象概括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极有帮助。
  (2)结合习题教学,侧重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化学教学中各种习题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应该善于利用各种题目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既要重视发散,又要重视收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变通性,能经常在教学中予以示范和点拨,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转化,理清问题的基本结构,能在脑海里迅速再现基础知识与经验,并不断积累,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训练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一题多解,还能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从多解中选出最优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有效的。
  (3)结合实验教学,侧重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的监控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批判性使思维严密、全面,因而培养思维批判性品质,对于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造能力非常重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严密性都为训练学生思维批判性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新的思维分析,找出其缺点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并独立设计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筛选,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4)结合复习课的教学,侧重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产生了对社会或学生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果的智力品质。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对某个实验的独到设计或对某道题目的巧妙解答等等来提高自身思维的创造性。复习课的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是较为完整和概括性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也相对于新授课要高,因而为在复习课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复习课中,教师示范总结知识,概括规律的方法和形式,学生通过“模仿”进行概括、总结,并逐渐突破教师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方法和形式。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归纳题型、分析解法,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基本思路,再要求学生沟通各类题型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的思维必然闪现创造的火花。
  3.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从多方面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幼稚,但是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以激励和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分析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摒弃错误的思维方法,捕捉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全面挖掘学生思维的盲点
  化学问题的灵活开放性致使学生学习中难免遇到未曾涉及和预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在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盲点。盲点主要分为方法上和内容上两大类,它们都源于掌握方法和理解知识时出现了忽视点、缺漏点、局限点、遗忘点,从而导致思维肤浅、粗糙、僵化。要充分挖掘思维的盲点,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相关问题,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善于联想,大胆假设,留心意外,揭示隐含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78-583.
  [2]丁文楚.化学思维呆板性成因浅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7-1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