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基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电声产业
 

【基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电声产业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2:34 影响了: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讨论了电子声像技术专业面向电影产业发展新需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特点,改革专业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错位有效发展专业方向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了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六个方面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电子声像技术 高职教育 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这些特征是我们现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端。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办出高职特色的有效培养模式之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六条基本特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观照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审视目前的电子声像技术专业,其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明显存在与高职特征的不适应,因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1.深度调研,聚焦行业指向,改革专业目标定位
  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过去主要为传统电影技术放映行业培养人才,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专层次。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将近十年的低谷,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则开始趋于多元化,视听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非常迅猛,声像技术在社会其他各领域和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专业将视野扩大至广播电视传媒业、现代娱乐业、现代教育中心、家庭视听设备等应用声像技术的行业或领域。但电子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电子声像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日新月异,不同行业声像技术工作岗位的技术复杂程度高、综合应用性强。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不同行业背景情况、视听标准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切合不同行业实际岗位的应用实践不足,直接导致毕业生与声像技术需求岗位距离较大,适应性较差。同时,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外延过大,使教学体系构架只照顾到广度,却难触到深度;因就业指向闪烁不明,使学生学习目标茫然,自主性不强。因此,通过调研,分析不同行业声像技术的要求和需求,明确所要聚焦的专业指向,适应面向该行业的市场需求,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2.审时度势,找准切入口,错位有效发展专业
  以电影行业为例,经过近十年阵痛后的电影,在上世纪末,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电影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影产业呈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在2008年许多行业受金融危机困扰时中国电影产业却逆势而上,电影票房30%年增长率、电影院线稳步扩大、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等新局面,令人惊叹。电影产业链的五大环节,包括电影制片、电影制作、电影发行与营销、电影院线和放映、电影投融资等,无论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呈现朝着健康、可持续性发展轨道运行的良好趋势。同时,综观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对电影产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分布并不完全,与电影业的现实发展很不适应。置于文学艺术类之下本科传统的电影专业主要涉及电影产业链中的制片、制作产业;而高职专业目录中广播影视类的10个专业中,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只有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四个专业,且主要涉及电影制作产业,对电影终端产业――影城建设、影院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没有专门指向的专业和相应院校培养,因而,面向现代化、数字化、产业化的新兴电影终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急迫,而且量大。
  由此分析推断,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围绕视听技术这个与对应门类艺术紧密结合、因行业检测标准而异、环节链众多复杂的领域,急待培养的是适应某一行业的、与实际岗位有效对接的电子声像技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专业面向领域和环节、错位有效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声像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3.依托行业,从岗位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声像技术是视觉和听觉技术的综合应用,并通过画面和音响来表达内在含义的方法和设备。典型的声像技术应用就是电影技术和电视技术,电影和电视声像技术,科学地讲就是其影像与声音的拾取、记录、处理、传输和显示技术,尽管声像技术走到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影视技术有了许多共通的方法和工艺,但是两者的技术发展背景和整个系统的其他元素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电影或电视声像技术如果脱离了与之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环境,其声像技术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同时,电影和电视的视听标准体系不同,电影具有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而电视则有各国不同的技术标准;电影始终是国外电影技术、设备充斥的市场用户,代表着最新科技进步的设备很快就在我国的现代电影产业中应用。因此,高职教育的声像技术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影视行业声像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使用与维护,就应有目的、有方向地紧密联系相应行业的整体系统,以明确的某一行业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满足该行业对电子声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电子声像技术专业在明确了行业指向和产业面向之后,就要最大程度地满足面向产业发展对高职声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向转型升级的现代化声像产业市场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要实现这两个“满足”,电子声像技术专业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实行改革。
  1.改革专业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
  通过专业办学定位的深入调研,结合声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点,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指向;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围绕行业办学优势,进一步探索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已有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出与对应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改革并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技顶岗实习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目标,不断强化特色专业适应对应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2.重构课程结构体系,打破旧有课程,建构模块课程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根据明确指向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当前社会对产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岗位能力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从能力本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出发,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着力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领域模块和综合素养模块。其中包括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声像技术基础知识;确定指向的声像专业技能,如现代电影综合技术与影城经营管理专业技能,现代电视制作技术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新传媒技术专业技能,等等,以及艺术鉴赏和职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按“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加强实践指导和与职业能力鉴定配套的教材和题库建设工作。
  3.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打造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实训、分类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验证到应用、由模拟到实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改善教学基础实验室、专业实训室条件,提高教学设施的效用,逐步建设起校内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声像技术实践基地,并能成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园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综合性强、水平较高的,开放性、实践性、生产性、职业性的有示范意义的校外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作用,有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来精心设计顶岗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从根本上防止校内“以学代工”和校外“以工代学”的倾向,将重技能训练落到实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设计配套的岗位证书体系。
  4.必须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紧密产教结合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在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优化上采取有效措施,强调学校教师顶岗生产、行业技师课堂传授,使校内外教师在理念转换、知识更新、专业能力、执教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造就一支独特的“双师结构”高素质教学团队。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提高现有教师适应现代声像技术和管理的业务水平,通过外出进修、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和加快知识的更新;二是花大力气引进或培养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熟悉产业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向的双师型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及骨干;三是要补充年轻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武装的高学历专业基础教师,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深入企业、业务培训、顶岗实践,拓展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分类建立兼职教师库,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规范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真正建立产教结合、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必须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的融入、企业参与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行业标准融入为突破,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根据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改革学生课程学习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专业技能大赛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有效与课程模块教学相接轨;采用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质量评价方式,既是评价毕业生质量,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切实将社会的声音成为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和职业精神养成,凸显以育人为核心、素质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精心设计学生拓展领域学习和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模块,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6.必须主动服务社会,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开展培训与服务
  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声像技术培训与服务。如电影行业,主动面向省内乃至全国电影终端系统的院线影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农村数字化电影发行、全国部队各文化总站电影技术与管理以及积极筹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从而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一体化;通过服务引导我们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促进教学改革,带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实际应用水平和执教能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通过服务社会来提高专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水平,拓宽专业办学渠道,激发办学的生机和活力,有为才有位,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2).
  [3]李念芦,李铭,张铭.中国电影史研究电影技术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4]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5]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