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说文学作品里的“狂人” 浅说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
 

浅说文学作品里的“狂人” 浅说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9:30 影响了: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里的”狂人”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在文学领域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作品,以文学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狂人的狂态表现,狂人性格的形成及狂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文学作品 狂人形象 悲剧 社会意义
  
  精神病,我国古称“狂易病”,是指“狂而变易常性”,故得此病者称“狂人”。其症状是大脑功能紊乱,意识活动失常,中医称为“癫狂”,发了病,叫“发疯”,故人称“疯子”。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人物形象,试加以评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中有狂人,所以狂人文学首先是属于人学的范畴。然而,狂人又是一种特殊的人,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狂人,都有某种特殊的病理症象和心理状态。当然,文学不是医学,狂人文学属于人学范畴。也可以说,文学其母,医学其父,而孕育出文学作品的狂人形象。
  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显示了两者融为一体的特色,他说小说主人公属“迫害狂”之类,并谓其中“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开门见山,点出其狂人的本色。另一部狂人文学的代表作――果戈理的名篇《狂人日记》,处处表明这个沙俄时代的九等文官的狂态,他想当侍从官和将军,爱上了部长的女儿,还觉得自己当上了西班牙皇帝。按其症状,应属于“妄想型”之类。然而,尽管这类“日记”中充满着精神病患者的疯言狂语,思维混乱,行为反常,狂态跃然纸上,但毕竟未具有“病史”的意义,而是“小说家言”,是文学作品,属于地道的狂人文学,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当代中国的狂人形象,还具有一种特殊层次的意义。这是特殊时代产生的,并以一个侧面反映十年动乱留给人们的伤痕。试举例子,可窥见这类人物身上的时代烙印。
  想起那场噩梦,就会想起李国文的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中写到的那个狂人――市委书记韩涛的独生子大宝,他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患者,对于“*****”有一种特别的偏执力。他不打人,不砸东西,就是爱做报告,是个“大批判迷”,言必称《语录》,心不离“横扫”,整天整夜处于“造反精神”的亢奋状态中。他的“革命”劲头发作起来,靠电休克才能使其服帖,长期住院治疗。
  徐小斌的中篇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则写了一个兼患被害妄想症与关系妄想症的少女。她夜间恶梦纷扰,总是重述她那神秘的梦境。
  历来狂人文学的特异而可贵之处,首先在于,狂人们以目击者或受害者的身份,现身说法,痛切陈词,虽语多曲折,实直言不讳,充当历史的见证;或痛哭流涕,或嬉笑怒骂,或自言自语,或吼叫号泣,从中却也许能多少倾听到时代深层和人民心底发出的呼声。鲁迅在《新文学大系・现代小说导论》中提到:1834年时,果戈里已经写了《狂人日记》;而1883年时,尼采借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鲁迅在说到自己的《狂人日记》时,认为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从中能大体窥见狂人文学的历史脉络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忧愤深广”四字,可用以高度概括狂人文学在喜剧性的效能中所秉赋的深切的悲剧因素。
  可以认为,内在的悲剧机制,构成狂人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因素。
  正如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样,狂人文学中的狂人,也往往秉赋着鲜明而生动的性格特征。虽然总是一种扭曲了的具有某种变态的性格,却更为突出,更加个性化,也更富于锋芒。不论狂人具有哪一类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一旦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不但在医学范畴上属于一定的典型病例,而且在美学范畴上也应当含有相应的典型意义。
  人的本质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狂人既然也是人,当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这表明,狂人的共同特点是,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尖锐对立与激烈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心灵创伤,从而诱发心理病态和精神分裂,种种矛盾集于一身,构成他们的性格机体。
  不少文学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往往表明,他们是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是某种环境所逼疯的。老舍名剧《龙须沟》中的那个程疯子是代表性的:旧社会把好人逼成疯子,新社会又使疯子成为有用的人。他的这种遭遇,发人深省。
  所以,狂人们总是在时代的风风雨雨中,肩挑着个人不幸和社会灾难的重担。如鲁迅笔下的狂人认为,满本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里却全是两个字:“吃人”;他高呼“我诅咒吃人的人!”在这类“狂言”中,正透露出旧时代被损害者对历史的控拆。
  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和严峻的现实批判性,是构成狂人文学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基本因素。曹雪芹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也可以借来概括自古以来不少文学作品里狂人的历史命运和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文学知识.1988年第8期.
  [2]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