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浅谈儿童化语言的运用
 

浅谈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浅谈儿童化语言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1-15 03:49:07 影响了:

  [摘要] 声乐理论较抽象,较难理解,不像文学语言那样,通过文字的描述,文学形象会跃然于纸上。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可视的物象,形象性教学是使声乐教学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语言 运用
  
  声乐是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声乐教学的流程中,歌唱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是靠教师的范唱;另一方面,靠的是语言的描摹。教师要多用一些形象生动、准确、精当贴近生活的语言,启迪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已积淀的一些体验、感受,去想象、感悟正确的声音状态和发声方法,使“教”与“学”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把声乐这门抽象、科学的技术学到手。其途径很多,这里仅以语言为突破口,探究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声乐理论较抽象,较难理解,不像文学语言那样,通过文字的描述,文学形象会跃然于纸上,无需作者挖空心思地去调动接受者的感受。但声乐则不然,教者如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声音条件,个性差异,接受能力,则无法顺利完成授业、解惑的任务。比如,在练声和演唱时,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建立在稳定的喉结、胸腔、口腔、咽腔和鼻腔所构成的混合共鸣的声音管道上的,建立声音管道的第一步则要打开喉咙。这就是说,要求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可视的物象。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全身放松,情绪平静下来后尝试“打哈欠”的感觉,反复体会多次后,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喉咙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歌唱的状态已开始形成。正如意大利著名国男高音歌唱家弗兰科•科雷利斯所说的那样:“用低位喉咙状态来唱歌,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像‘打哈欠’时那样。”
   再如,学生在开始学吸气时,由于注重力过于集中,全身肌肉处于紧张,僵硬状态,使气息不够流畅,如果这时一味地强调放松,常常会事与愿违。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语言的魔力,把感受变成可视的形象,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紧张状态中引发出来,置换一种新的理念。如“兴奋从容两肋开,展胸垂肘肩莫抬,胸围腰背八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这个吸气口诀揭示了在惊喜状态下意识表现出了倒吸气的自然状态。通过语言的诱导,每个人都很容易捕捉到这种感觉。
   由此可见,形象性教学是使声乐教学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可感性
   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达到有感情、有方法的歌唱。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声乐理论历来重视曲意或曲情的体验与表现,感人者莫生乎情,无情难以立意,形声不得无情,要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必须借助语言的点拔。比如,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思乡曲》,歌曲表达的是海外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无比眷恋之情。学生们对这种感情比较陌生,自己不能亲身体会到这种感觉,如果这时教师还是就作品而分析作品,恐怕会事倍功半。如果换一种方式,先抛开歌词不论,从聆听音乐入手,当学生沉醉于音乐中时,再多方面注入有关思念的可感信号,如同学们熟悉的唐朝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再收拢回来,集中到歌曲中的“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泪眼无限惆怅。”在分析歌词的过程中,教者应刻意突出歌曲选择的时令:时值中秋,万木染上一丝凉意,月明星稀,游子独倚木楼,望穿双眼,企盼千里共蝉娟。歌者融于这种感受中,就不难做到情从心生,声中有情了。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发散性
   教师在授课时,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重点,由于对重点的强调,客观上造成了重共性轻个性的问题。这样往往结果多半是千人一“像”,千人一“声”。要改变这种教学习惯,仅靠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用发散性语言教学。所谓语言的发散性,就是教师由强调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引起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想象,从而达到从多方面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同一首歌曲的教学有三方面的教学任务:一是歌唱技巧训练中,运用发散性语言强调气息对声音的“支持”。这时,教师可运用语言的发散作用,学生将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理解为“声音托在气息上,气息是声音的依托,气混声”,等等。学生虽然理解不同,但理解得都很正确,即气息与声音不能脱离。再比如,理解歌曲方面,以《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为例。它以形象的比喻,热情奔放的旋律,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为加深对歌曲感情的理解,运用发散性语言进行提问:“爱祖国,爱她什么?”这样的设问,带有很强的发散性,像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的回答是:“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勤劳善良的人民……虽然这些答案的情感内容不同,思考的角度各有侧重,但都由此产生了对作品的情感。这就为学生在演唱中正确、深刻地表现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善于运用发散性语言进行音乐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践证明,用以上这样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比单调平淡的说教效果好得多。用这些教学语言加上实践练习,学生会进步很快。对初学者程度浅的学生,这样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对程度较深一些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演唱基础,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则应比较多地从理论上用客观科学的语言给他们讲解,让他们从理论上弄清楚以前认识不清的问题。在改变纠正他们的错误状态和提高声乐技巧的运用过程中,再把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穿插其中,这样学生不但会从理论上弄清楚,而且也会加深感性认识,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