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_祝福婚姻美满的诗句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_祝福婚姻美满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1:41 影响了: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已经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网婚、试婚、闪婚、急于出嫁、丁克家庭等现象不再是大学生窃窃私语的话题,而是大学日渐流行或有过经历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关键词] 大学生 婚姻意向 婚恋观教育
  
  2005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申请结婚,体现了部门规章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婚姻禁令的解除,也给大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极为普遍,他们的婚姻意向就明显地折射出婚恋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开展婚恋观教育也成了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校园日渐流行的婚姻意向
  大学生的婚姻意向和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讲究现实,他们既考虑到现在,又考虑到未来,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明显。网婚、试婚、急于出嫁、丁克家庭等现象是大学校园学生们热衷议论、日渐流行或有过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
  1.网婚
  “网婚”即网络婚姻,是指通过互联网,男女双方网上同居、网上结婚、网上建立家庭、网上申请抚育孩子等一系列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现象。其最本质的特征为“婚姻生活”的完全虚拟化。据人民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国内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网婚”的经历。另一份网络问卷调查也显示:23%的孩子经历过网婚,他们选择网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好奇;56%有网婚经历的孩子会选择见面,见面中有的只是聊聊天,有的会有一些亲密举动,甚至还会发生性行为。38%的人表示经历过网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婚姻的看法。笔者从所在学校各系随机抽取19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网婚经历的占调查学生数的35%,71%是在网络游戏中同居结婚,网婚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好玩的占42%,游戏中的伴侣在现实中经常联系还见过面的占30%。因此,网婚以模拟现实婚姻的内容与形式吸引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同时,对传统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危及到了现实婚姻生活的根基。
  2.试婚
  由于受西方思潮和性观念的影响,“试婚”已经得到了很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认同。他们不仅在观念上接纳了它,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据对重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56%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很正常,与道德伦理没有什么关系。上海对18所高校2063名大学生的调查,关于“未婚同居”的看法。认为“只要是缘于爱情,可以理解、宽容”和“不应当过问别人私事”的两种人共占89.5%,而认为是“道德上的堕落”的仅占9.2%。河北对166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45.97%的大学生认为,试婚现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婚姻自由的反映。26.17%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可以提高婚姻质量,18.96%的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可能主动提出试婚要求,54.88%的大学生对对方试过婚的行为不在乎、给予谅解。60.95%的大学生认为,试婚失败是双方的不幸,没有一个女生认为男方吃亏。由于试婚是男女双方自愿的事情,常常是“民不举、官不纠”,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仍是一个盲点,没有明令禁止。
  3.急嫁族
  近几年,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尤其女大学生择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于是,一些女大学生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甚至并不急着找工作,而把精力放到了找“老公”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她们甚至急于通过嫁人来变“凤凰”,过上舒适的生活,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她们为“急嫁族”。不少女大学生甚至高喊“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日子准能行”、“嫁个好老公,胜过十年功”,这些观点成为一些女大学生婚姻目标的共识和行动准则。有的在网上发帖征婚,有的甚至走进了婚姻介绍所,连校园宣传栏也担当了学生征婚的平台。征婚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出乎意料地接近:年薪、房产、车子以及其他“含金量”的要求具体而明确,至于爱情,在女大学生的征婚启事中几乎都被“遗忘”了。诚然,这种“急嫁族”只占在校女大学生的小部分,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及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
  4.丁克家庭
  丁克是英文DINK的音译,它是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则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据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上海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而且白领阶层中“丁克”家庭比例更高。大学生虽然在校没有正式结婚,但对于热恋的一对或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双方向往这种家庭模式。对大学生来讲,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代表了轻松、自由、叛逆、胆识以及勇气。大多数热衷选择DINK的学生,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在他们看来,生儿育女并不是婚姻的唯一选择和必然目的,与道义、责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比较开放、自我和随意的,呈现出婚恋观的多维度、价值多元化和婚恋形式的多样性。反思其现象,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1.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关键
  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种反传统婚恋观的行为都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甚至把这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作彰显个性和标示成熟的标杆,对传统道德所蔑视的行为往往还给予追捧和效仿。他们认为婚恋行为是个人的私事,排斥学校等外来力量的干涉,在思维上对一些不良的婚恋行为很少给予理性的判断。如网婚,主要是大学生基于好奇心理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才涉足,而试婚或未婚同居与传统婚恋观是矛盾的,但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2.社会大环境是诱因
  大学生的婚恋观受社会婚恋观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大学校园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受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为强烈。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日益冲击我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些难免会对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急嫁族”群体渐趋庞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女性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婚恋的功利性。试婚、自助婚、走婚、隐婚、丁克家庭等被一些崇尚个性的青年大学生认同,同样是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3.学校教育缺失是催化剂
  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性问题,更是有损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尽管大学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婚恋观教育,但没有开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的德育教学内容。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大学生只好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来获取有限的性知识。
  4.家庭错误引导是导火索
  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中,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不良的婚恋观和婚恋价值取向与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或父母一方对婚姻家庭不忠不负责任,其子女往往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等心理问题,甚至对婚姻产生怀疑,否认婚姻的价值。父母对子女经常灌输金钱观念,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恋爱观。现实中,有些家长甚至赤裸裸地告诫子女:“要娶就娶有钱的,要嫁就嫁有权的”,把择偶标准就简单的变成了钱和权。家庭的错误引导是大学生形成错误婚恋观的导火线。
  三、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应当肯定,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大学生在婚恋和两性关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倾向,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导。
  1.加强婚恋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婚恋观。进行婚恋观教育,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那种抛开学业谈婚恋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同时,注重婚恋观教育的个性化,增强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要倡导对待爱情忠贞专一,明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正确把握两性交往,谨慎婚前性行为,杜绝婚外性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2.开展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化解婚恋矛盾
  大学生在性态度、性行为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非常矛盾。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男女生理卫生与健康、性知识与性疾病预防等内容入手,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也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网络论坛、电子信箱等途径开展教育与引导,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婚恋观。针对大学生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和承受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婚恋挫折与婚恋失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化解婚恋矛盾。学校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辅导,想方设法减少大学生因婚恋、学习、经济、就业等因素导致的消极心理,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3.营造文化氛围,养成大学生健康婚育文化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4.社会广泛参与,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会长期持续,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多样性也会长期持续。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网络系统,调动一切因素和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等共同营造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也包括婚恋观。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不仅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大,接触到的媒介种类比较多,而且还特别关注大众媒介提供的有关爱情与婚姻内容。而且,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当认同的。因此,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积极吸引社会、家庭力量参与,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确保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5.家长身体力行,当好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领路人
  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的婚姻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长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用什么内容、方法来教育孩子,深深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形成。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家庭要成为孩子的避风港,父母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空间,以孩子朋友的立场去理解、研究、解决其情感问题。教育和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正确看待失恋问题,深入分析丑恶的婚恋现象。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当好孩子的榜样,只有言教与身教结合,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形成的领路人,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余喜,夏欧东.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中医药,2009,(4):73-74.
  [2]重庆青年报.2002-12-22(7).
  [3]崔庚寅.河北省大学生对试婚的认识与意向做法[J].中国性科学,2003,(2):27-32.
  [4]林丛,石人炳.浅论“丁克”家庭形成原因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人口,2007,(4):65-6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