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八大德育原则 以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提高中职校德育实效性
 

八大德育原则 以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提高中职校德育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3:35 影响了:

  摘 要:随着生源质量的滑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从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的新视角,来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职业教育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题词:社会良心;正义教育;德育
  作者简介:翁孝川(1962―),浙江龙游县人,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廖建霞(1973―),浙江衢州人,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57-03
  
  一、问题的缘起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迟缓,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曾经作为学历教育,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职业教育遭遇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出现了“普高热”,严重冲击了职校生源,普职比例连年下降;二是生源质量滑坡,大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线已不复存在,许多学生初中学业还未完成便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这些学生被喻为“双差生”(成绩与表现);三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大量流失,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中专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消,不少职高又回头办普高。职业教育虽然面临困境,但发展依然是我国职教事业鲜明的主题。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招生规模,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代十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学生现状描述
  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经过普高筛选的“剩余品”,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他们是“弱势群体”,被社会定位为“不会读书之人”,在行为上被形成是“问题学生”。学生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中考落榜生,舍其次而求之;(2)厌倦学习,但又被家长“逼”进了职校;(3)经初中学校“分流”进职校;(4)热爱专业,主动求职。其中前三类占多数,职业学校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导致思想道德问题突出:理想、志向不明,对前途迷惘;主流意识淡薄,信仰和生活目的缺乏;自信心不足,上进心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不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淡漠;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情绪不善调节,行事冲动。随之而来的是,厌学逃学、夜不归宿、抽烟喝酒、滋事斗殴、破坏公物等等。“管”不牢,“压”不住,“禁”不止,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二、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职业学校德育新视角
  
  “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是最低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半成品”甚至是“次品”。求学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因此德育一直列为“五育”之首,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导致德育工作难度加大,效果不明显。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该寻求德育工作的新视角。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和良心是百德之首,有正义和良心的人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俄国著名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主张没有正义和良心便没有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德育工作中,以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为基点,健全人的心智,促成人心灵的转换,回归以人为本,实现成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教育理想与目标。
  良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古代思想家德育的基本点。孟子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为人要“舍身取义”。我们常说“这个人良心发现”,一个人要是有良心发现,他便能弃恶从善。良心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行为发生之前,指导人们确定和检查道德动机,规定目的和手段的选择,在行为过程中,指导行为者进行自我控制和监督,在行为结束后,帮助检查行为后果并作出道德评价。社会良心指社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规范。“追求社会良心并以确立社会良心为己任,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和使命。”但“社会良心首先必须表现为个人良心,具体的单个人道德法则为出发点的良心才是可靠的,应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良心,对人才具有教育意义。”
  正义是教育的最高评价,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塑造人”更重要的是“形成人”。“成人之真,”“成人之善”,“成人之美。”真善美在个体人身上的统一,就是和谐,就是成人,就是正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美德与时代的潮流产生强烈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功利价值突出,群体、利他的价值受到轻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友谊等因素不断弱化,现实功利因素却不断强化,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社会公德意识弱化,明哲保身现象增多,见义勇为不断减少。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道德情感领域却出现了“情感冷漠”、“情感缺乏”、“情感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良心和正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用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的理念引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使职业教育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社会良心与正义教育――德育的实践探索
  
  卢梭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人的地位上”。教育的最高理想是让人成为人,拥有社会良心与正义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基础。
  (一)新的理念――社会良心与正义教育的基础
  正义教育要尊重人的差异平等,给人均等的教育机会,满足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最早用于“特殊教育”,是给残疾儿童一种平等的人权。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学生个性受压抑,尊重受质疑,潜能受挫伤,地位受排挤。给学生平等的关怀和平等的尊重,才能享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才是正义教育。“全纳”教育的内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尊重的平等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有着独特的个性、特长和品格。学校的教育应该容纳所有的学生和学生的所有。“全纳”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多处于“劣势”,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学习生涯中,他们所受的“呵斥”远比“赞美”多,他们的自信在一次次冷落中丧失,他们的自尊在一次次批评中沉陷,他们的热忱在一次次应试中泯灭,他们逐渐迷失方向,变得懒散,甚至玩世不恭。重树自尊,恢复信心,使之成为“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在感情上温暖他,人格上尊重他,心理上开导他,目标上指引他,学习上激励他。暗淡的日子被点亮,怠惰的双脚才有快乐前行的原由。
  (二)美的熏陶――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的辅助
  一个人行走在文明的环境中,他的行为举止同样文明。校园是文明的孕育,也是践行文明的土壤,学校的每一项设施,每一块墙壁,每一寸草地都担负着育人的功能,“一草一木总关情”,“校园处处会说话”。用整洁干净的甬道,园内“温馨的提示”规范学生的行为;用精美设计的宣传橱窗,鲜艳夺目的学校“核心精神”激人奋进;学生作品凝聚成的“文化长廊”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星级评比”,创设温馨文明的寝室文化;轻柔的草坪音乐调节人的情绪;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可以是师生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平台和家园。高雅的环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美的所在,都该是一个“潜在课堂”,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荡涤学生的心灵,体现人文关怀,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三)善的活动――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的载体
  是非心、同情心和羞耻心是构成良心的三块基石,是照亮人们道德区域的指路灯。
  认识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看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认识自我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才能产生自尊心理,从而改变以往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开始以社会规范要求自己,在举止上开始懂得自我约束,在行为上开始考虑后果,注意给人以好的“自我形象”,赢得自我的尊严。认识自我的途径不仅是“自知之明”还可以从别人的眼中审视自己。职业学校学生明显的“缺点”弱化了他的“优点”,要树立他的自尊,多找闪光之处,少看缺点。召开“你身上的闪光点”主题班会,给某同学专找优点,不提缺点,汇集起来就有了连他本人都意识不到的动人之处。当自己意想不到的优点得到别人肯定与承认之时,唤起了他的自尊,同时也会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举止,从而产生羞愧感,学生一旦懂得自尊与羞耻,就会珍惜名誉,惧怕羞辱,思想行为走向正轨。
  学会关心:学会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和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学会关心还需学会关心自我,对自我的人生意义,道德价值的关心,对未来期望的积极态度。“没有关心便是道德上的贫困教育”,关心是一种能力,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有多少被关心的经历。积极开展“爱心”活动,营造关心氛围,让学生多体验被关心的经历,从而学会关心。职校生中有许多“双困生”(学习或生活困难),积极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学生接对子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名学生因品行而掉队”。一位在学习上经常出现“0”分、表现上令班主任头疼的男孩子,学校党总支书记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一次次的找他谈心,帮助他制定进步计划,鼓励他树立学习信心,从最喜欢的一门课学起,争取期中考试不出现“0”……母亲般的关怀,转变了这位同学的心灵,开始不打架了,开始听课了,开始做作业了,成绩进步了,他第一次发表了《有一双温暖的手牵着我》的文章。在文章中写到:“我开朗多了,快乐多了,我有自信了,我还参加了竞选副班长。我要感谢父母、班主任,更要感谢学校书记,如果没有她的引导和关怀,我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能被张书记这双温暖的手牵着感到有幸。……”开展献爱心活动,贫困资助活动,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在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学会感恩: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他的学校挂了“要爱你们的妈妈”的标语。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私、狭隘、自我为中心、偏激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对别人要求多,“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认为亲人朋友对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颗感恩之心。开展“我为××做件事”活动,如为母亲做件事,报答父母无私养育之恩;为学校做件事,感谢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机会;为同学做件事,回报他们的友好情谊,学会感恩。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回想他人;尊重自己,善待他人;少看矛盾,多体温馨。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对待同学,一改以往的冷漠与自私,人际氛围达到了和谐。
  积极奉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在最适合的能力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他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是社会最大的正义。”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化教育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为社会提供服务,奉献自己的才干。组织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开展义务维修电器活动,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为孤儿院的孩子装扮教室,美术服装专业学生上街头为民画剪影,缝补衣物等等,在活动中奉献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明白,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舍身取义”是奉献的最高形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扶贫救困,在职业生活中的任劳任怨,敬业重职,在公共场合的谦让宽容,扬善抑恶等都是一种奉献精神,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奉献个人道德行为中实现社会良心和正义。
  (四)真的本领――社会良心和正义教育的促进
  “正义教育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舞台。”“教育机会平等只能使每个人的能力按其潜能得到发展,而并不是使每个人具有同样的能力”。职业学校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会昏昏欲睡,但体育场也许是他们大显身手之处;职业技能大比拼将是他们展现风采的舞台;学生会、团委是他们练就才干的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促成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是学好专业的激励。多开展和举办班级、全校以及省市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专业比赛、评优评先等,开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鼓励学生“不求事事优秀,要有一点出色”,要求教师“宽容学生过错,放大学生亮点”,寄望每一位学生一学年要有一张奖状带回家,在学校体会到“更多机会,更多成功,更多快乐”。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吴松.教育应维护支持社会正义[N].光明日报,2006.11.21.
  [6]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徐新.论教育良心优秀硕士论文,2005.
  [8]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