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发展迥异之探讨]女性主义的概念
 

[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发展迥异之探讨]女性主义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7:50 影响了: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继西方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后翻译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然而,目前它在中国境内还处于介绍阶段,发展缓慢,影响较小,对其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成果更是缺乏,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可见,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在引进、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实际,与具体情况相结合。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展迥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女性主义思想与翻译相结合而产生,也可以说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妇女从质疑并反叛男性中心论出发,“识别并批判那些将妇女和翻译一并降至社会和文学阶梯底层的一团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然而,目前它在中国还处于介绍阶段,发展缓慢,影响较小,对其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成果更是缺乏,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笔者试图从中西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中西方女性迥然相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论证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发展不同的原因,并分别以中西方几位女性翻译家为例,探讨其翻译思想或策略,以期对中西方女性翻译的差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继而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力促国内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情况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为其性别身份的建构创造条件,这一理论主张与其说是翻译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策略或者政治实践,她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译文的出现,在知识的传播与转移中建构女性主体的身份。女性主义翻译家们颠覆了传统的“忠实”观念,提出“忠实”不是忠实于原文作者,也不是忠实于译文读者,而是忠实于自己的阅读,还提出进行“创造性的叛逆”。女性翻译家要求自己是主体的身份,她们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肯定女性译者的贡献和地位,这无疑在解放女性译者的同时,解放了失去自己声音的译者的创造性。
  女性翻译者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写作并总结出最主要的四种翻译策略:第一种是增补,它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为;第二种是增加前言和脚注,通常用来解释原文意旨和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目的是让读者充分了解译者的翻译过程并借此发挥女性主义翻译的教喻作用;第三种是“劫持”,是指女性主义翻译者对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图的文本的剥夺或挪用;第四种是创造新词,是指女性翻译者为强调女性身份或揭示性别歧视在翻译中创造新词。最广为引用的是她们创造的“translatress(女性翻译者)”和“womanhandle(粗暴地妇占)”,以此来表达女性翻译者要“妇占”文本的翻译思想。
  在西方,妇女的解放无疑是妇女自己的事,男性的反女性主义思潮一直与女性的主张相生相伴,而在中国却没有这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支持呼应。无论男女从未有人公然反对“解放妇女”这一号召,这其中男性和女性的立场和思想问题影响了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形成一套独立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由女性翻译者发起的女性主义文论的译介活动开始,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及发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家成为潮流,中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从性别角度对翻译与女性的从属地位进行批评,但女性主义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却是从21世纪才算真正开始的,这时有些期刊评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但较少研究和讨论这一翻译观对中国女性翻译者的意义。实际上,中国女性翻译者也会在翻译的实践上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如通过加前言、加注来体现自己的信仰和观点。
  
  二、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发展迥异的原因分析
  
  1.中国女性翻译者没有西方女性翻译者那么强烈的身份诉求
  在西方,女性自古就被放在与男性对立的位置上,两性“战火”频仍,直至发展到近现代的女性主义运动。西方的妇女运动始终是女性自主地对抗男权社会的运动,无论是激进地争取与男性绝对平等,还是保守回归传统角色的反女权运动,都是女性自主的选择。而在中国,古人对女性价值是高度承认的。虽然“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中国男女各司其职,只是在与男权文化相比时,女性被当成弱势群体。近代所谓的女性解放,更确切地说是女性借助男性的力量为自己的弱势地位呐喊助威。从这个层面看,中国女性解放总体上来说是“温和”的,西方女性解放则更为激烈。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自开始便有着鲜明的与男性争取平等权利的主体意识,对中国的女性翻译者来说,采取何种立场对待两性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女性运动所展现出来的自主意识和对真理的执著精神。她们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追求的并不一样,体现在翻译思想中也就产生了差异。
  2.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种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一种翻译理论的传播和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源于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是以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权思想的意识形态为指导的;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阶级”阵线,人们是在以“平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开始的女性运动。当以反抗父权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现在中国时,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中国女性的冷漠对待。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地位。
  3.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
  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文明的特点对翻译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引进和借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翻译没有理论,全凭译者的才干。近年,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也是需要理论的。然而,这里的“理论”须是指导实践的理论,纯粹的理论仍然不太被认可。中国学者先将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方法引进来,研究语篇、句子、短语和词等,接着他们不满足于对翻译现象的研究,开始从翻译以外的理论重新探索。笔者认为,对实用性的追求导致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滞后。与国内相反,国外译界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不断扩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价值取向是从不同的角度求知与探索的。笔者认为,这方面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展迥异的一个因素。
  
  三、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女性翻译家及其翻译观
  
  再来关注一些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的翻译观,观察她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何选择作品、采取什么翻译策略以及所倾向的翻译风格等问题。
  谈到中国的女性翻译者,学者朱虹被认为是引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先行者,也是把中国女性文学介绍出去的先驱。她在翻译中自觉地运用各种策略突显女性身份,实现与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共同的目的――让翻译为女性说话。但她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女性,通过理解中国女性进而使中国女性得到解放和自由,而不是像西方女性翻译者如哈伍尔德、格达德等,只翻译女作家的作品,避免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而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可以说,她们将翻译作为对抗男性反击父权话语中心的武器。相比而言,中国女性翻译者没有故意将翻译作为女性争取权利和地位的工具,她们选材的出发点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作者的真实情感。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翻译者孔慧仪也承认,如果她觉得一位男作家和一位女作家的作品都值得介绍,而只能选其一,她就会义无反顾地去翻译女作家的作品。
  再从传统的翻译观――忠实观来看,中西方女性翻译者所采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者颠覆这种忠实观,认为应该打破原文和译文“二元对立”的关系,提倡原文和译文应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提出要创造性地改写甚至“重写”或“篡改”。西方女性翻译者通常大胆地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达到自己体现女性身份的目的,这种消解“忠实”的观点在她们的译作中是十分普遍的。但是,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改变中国女性翻译者对“忠实”的执著追求,它依然是中国大多数女性翻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准则,我国著名翻译家杨绛就曾说过,翻译者把原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并不是翻译而是解释,翻译并不是这样自由的。
  最后从翻译策略上看,上文已经谈到几种翻译策略。“增补”和“增加前言和脚注”的方法比较“温和”,这几种方法西方翻译者有所采用,在中国女性翻译者的翻译中也随处可见,比如,朱虹的译作中就经常会用“增补”的方法:她对《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的翻译中,Life is nurtured by the women’s milk and blood,but is made to inherit only the man’s lineage.(原文:生命分明是吮吸女人的乳汁和鲜血长成,承继的却是男人的血缘)这里的“增补”使译文更切合原文的意旨。格达德在她的译作《这些我们母亲》中,通过译序向读者交代她对原文的“妇占”,让女性翻译者毫不客气地对文本进行操纵,积极加入意义的创造活动中。在中国女性翻译者的翻译中,这样断然而行的策略是不太可能实行的。中国女性翻译者通常只是将自己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很恰当,不会断然创造意义而导致对原文的“不忠”,西方女性主义者要求重新翻译《圣经》,虽说其中的一些言论过于激进,反而让女性主义运动受阻,但是它提出了问题,让女性学者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相比之下,在我国,有些翻译者并不会将译作中的“上帝”故意译为“she”,而是保留英语的指称习惯,她们不会故意彰显自己的女性身份,只是合理地突显出译作中的女性身影,不会让翻译变为女性争权夺利的工具,不会如西方女性翻译者那样锋芒毕露地主张取代男性。
  
  四、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出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女性翻译实践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标新立异,带有明确的性别主张,旨在推翻“原文(男性)高贵、译文(女性)卑贱”的等级观念。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其政治目的,它使翻译成为一种解放女性及翻译者的话语,以达到让女性翻译者在语言中得以张扬的目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后被接受程度低,因此有待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女性翻译家在接触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后,并非将其视作斗争的武器,只是在翻译中“温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上笔者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并以几位中西方著名女性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及策略为例,促使人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见,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在引进和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时,要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实际,与具体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耿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3).
  [2]李红玉.女性主义的先锋――芭芭拉・戈达尔德[J].外国语,2009,(2).
  [3]刘彩霞.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译界现状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施�.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5]项红梅,何明烈.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9,(57).
  [6]张文娟.来自边缘的声音――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磨难[J].西昌学院学报,2008,(1).
  责编:路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