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捕捉文本读写契合点设计写作训练 依托文本,构建读写一体课
 

捕捉文本读写契合点设计写作训练 依托文本,构建读写一体课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1:00 影响了:

  学生写作,常常苦于“无米”为炊。毋庸置疑,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然而,当今学生的生活空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学生作文中材料匮乏的问题呢?当我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教材的时候,我蓦然发现教材文本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在立意谋篇、遣词用句诸方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如果我们从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学生创设读写结合、读中练写的机会,一定能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借助教材进行写作训练的关键在于捕捉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 捕捉文本中的精彩点,设计仿写训练。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场景描写等片段。利用这些片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然后仿写一段,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捕鸟的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一系列动词简练传神地勾勒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非常适合学生模仿。于是我设计了仿写训练:仿照本段,准确运用动词,描述自己玩过的某个游戏的全过程。教学《春》时,我引导学生品读了文末“颂春”的文字后,提出仿写要求:春天还像什么?你能模仿课文写法,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这样的训练以读促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有所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处,设计补写训练。新课程倡导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言尽而意不尽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处,找准有效的练笔点,设计补写训练。教学《虎羚飞渡》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高贵品质,我设计了补写训练:动物无语,但我相信它们一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很想知道这些斑羚在生死关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老斑羚,在飞渡前你会想些什么并对小斑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只小斑羚,飞渡成功后你会想些什么?《阿长与(山海经>》只写阿长买来了《山海经》,却不写她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写。这样的训练,根植于文本,想象于文外,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捕捉文本中的凝练处,设计扩写训练。诗歌语言是文学园地中最凝练的艺术语言,往往给读者留下体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学诗歌,不妨让学生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扩充那些与表达主题思想关系密切的内容,通过对场景的细致描绘,对情节的充分展开,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合理添加,使诗作内容更加具体充实,思想更加鲜明深刻。《木兰诗》《石壕吏》《卖炭翁》都是情节性较强的叙事诗,教学这几首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歌刻画的形象,领悟了诗歌表达的主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扩写训练:尊重原诗主题,合理想象,补充情节和细节,化简为详。把原诗扩写成一篇较长的记叙文。经过这样的扩写训练,学生不仅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诗歌,而且在写作方面得到了锻炼。
  4 捕捉文本中的动情点,设计习作训练。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情动而辞发”。教师捕捉到动情点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情。《羚羊木雕》一课展示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父母的重财轻义、粗暴威逼,“我”和万芳的深厚友谊、“我”的无奈伤心,都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勾起他们对相关生活事件的回忆。抓住这个契机,我设计了写作训练:同学们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也会出现一些误会和冲突,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写一篇记叙文。同样,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让学生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让学生写《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这样的训练,就像一架桥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激情挥笔,尽情抒怀,发挥创造力,学生作文内容不再空洞,情感不再苍白。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改的重要方向。我想,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实现阅读写作的深度迁移,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