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开放性试题探究|开放性试题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开放性试题探究|开放性试题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2:38 影响了: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分析这些考题,古诗鉴赏试题至少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试题的综合性增强,开放性有所体现。      一 综合性
  
  一是。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今年共有9道试题就考点中的某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体鉴赏的考查。如全国卷I的“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时,像去年的湖南卷、今年的天津卷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歌,如天津卷的“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像今年的湖北卷、江苏卷比较阅读鉴赏出处不同的诗句,如湖北卷的“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等等,也是应该注意的现象。这种比较问答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比较。
  二是,试题注重了与课内知识的勾连。如江苏卷诗歌鉴赏第1小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并由课外向课内勾连,同时考查了考生对课内名家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能力。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凋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二 开放性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今年的开放性试题有4道。即辽宁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其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如辽宁卷中的“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②“……是否矛盾?为什么?”如江西卷中的“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是命题者在指导思想上“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那么,要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就必须了解答题过程中的常见失误和答题对策。
   (一)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如今年辽宁卷中的“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常见失误:1 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谓的丢分。2 阐明理由时或不得要领,或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3 答题时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造成答题存在片面性。
  应对策略: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隔靴搔痒,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人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典型示例:
  2010年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写这首诗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前年的湖南卷中的“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常见失误:1 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2 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3 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应对策略: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典型示例:
  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这首诗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 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诗中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遣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三)综合表述题型  综合表述题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诗歌。这是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常见失误:1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2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3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应对策略: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一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一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就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
  典型示例:阅读下面一首五律,就诗中“月亮”意象的作用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月夜(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回答“月亮”意象的作用。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构思技巧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
  答案:古典诗词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诗中“月亮”意象作用有三:1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2颈联的月下妻子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3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