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以能力为本位\实用为原则】 大能力的培养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实用为原则】 大能力的培养原则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0:14 影响了:

  2000年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中国环境下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能力,具体涉及四个方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简单日常涉外会话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模拟套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一、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论,倡导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该理论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它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上世纪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上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理论又经加拿大人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理论。能力本位的教育,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本身。能力和知识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它制约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程度,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这种职业教育主张的能力本位是将学习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它具有四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英语由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变成无处不在的技术符号系统,由人际交往的话语工具变成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标准中的标准,由过去升学的敲门砖变成进入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及其卫星企业就业的职业附加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现状
  在近几年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研讨会期间,通过和全国各地的教师沟通交流,笔者了解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学概念模糊,教学目的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许多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与其说是语言教学,不如说是学科教学,没有建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模式。作为学科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侧重的是英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结构,强调的是记忆和机械操练,而过分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常常使教学中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2.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脱节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由于文理通用,偏重于语言基础,专业性、交际性不强,适应性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实用性的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英语教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适应,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依然是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调。多数教师花大量时间在课后准备有关课文的背景材料,然而面对课前没有做任何预习和准备的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所以大部分教师采取了消极的教学方法――“独白”。另外,英语教师负担过重,既要负担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发表论文、带队实习等长期超负荷工作,教师很难得到知识上的更新,很难有新的激情。
  4.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高专的学生缺乏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等因素,导致不少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仍旧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强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并把它作为工具交流信息。充分体现应用性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开发“能力本位”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以基本要求为准则,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指挥棒,来开展英语教学。高职英语教学要建立在高职学院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教材、教法进行全面改革。
  1.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使英语教学有所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此,对英语课的功能定位有必要调整,将它与专业课有较大关系的内容,从普通文化课程中分离出来,以模块课程的形式有机地穿插到专业基础课中去。这样,可避免因不同专业所需文化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内容难以统一的困难。将英语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时数的限制,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知识传授的“度”,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要把使学生掌握“够用”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即:高职英语教学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突破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发展其英语应用能力。
  2.改革英语教材
  教材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大纲以及练习的设计和安排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能指导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英语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因此,高职英语教材应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支撑下,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与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但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和就业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教学安排上要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可到有代表性的岗位向处于第一线的优秀工人了解从事某一职业对英语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并以此来选定教材或自编教材,也可对现有教材进行分析对比,组合使用。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要体现讲解的重点性、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实用性、训练的全面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组织的重点是通过创设多向交流的课堂交际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产生课堂导学与课外自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效应并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效率和效果。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使之真正成为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内容。
  4.分层教与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分组教学辅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对学生的评估贯穿整个教学,重视过程评估,包括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学习态度、主动性、思考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及时给与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按学生的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在课堂教学时,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另外,在时间上打通学期限制,分阶段递进,实现从新生入学到未来就业不间断学习;在空间上推平教室围栏,全方位组织,营造弥漫整个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在内容上超越单纯语言学习思维,与专业技术和工作实务相结合,增强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在形式上突破课堂局限,多种方式并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学习评价上,坚持过级标准和鼓励竞赛相结合,把被动学习的压力转变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实施教学中,根据需要构建新的秩序,学生分层教学,教师分类指导,院、系、处、室分工协作,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