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创新的例子 [创新应用引领发展]
 

创新的例子 [创新应用引领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7:38 影响了: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是一所拥有四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从2005年确立以信息化特色起步到目前向信息化特色学校不断迈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校实现了自身的嬗变和华丽转身,成为引领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窗口学校。
  
  2005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发展陷入谷底,其中凤阳校区2005年只招了8名学生,学校命运面临着生死抉择。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想:“改革可能生,但不改革一定是死”,因而大胆地做出了“跳出常规找出路,依托信息技术求发展”的战略决策。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发展上可以概括为16个字:课题起步、技术跟进、应用创新、规范完善。走的是一条由自发到自觉、由分布式到规范化的渐进式的发展路子。
  早在2003年,全区所有学校都已接入了宽带网,实现了百兆进校。借助当时比较好的网络环境,我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利用敏特记忆引擎促进英语学习》的课题实验,并且在随后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连续三年获得敏特英语项目的第一名,整个学校的英语成绩也迅速跃居全区前列。
  一个成功的课题实践迅速改变了教师乃至家长的观念,从而使发展信息化成为各方的共识。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7年级的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当第一个课题成功后,我们并没有满足,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整个课程上来,通过课题实验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先后面向语、数、英、信息技术等学科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提前读写的研究》、《小学在线教学设计和模式的研究》、《利用互动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关于开展“一对一”教学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课题。
  开展课题实验需要一定的技术装备的支持,比如敏特英语实验就需要一人一机的上网环境,互动反馈课题需要一人一个手持终端等等。随着各个课题的深层推进,学校逐步配备了公共网络教室6个,电脑300余台,一对一的电脑班12个,5人一机的小组合作学习班3个,学生个人电脑发展到近700台,装配了互动反馈教室4个,答题器200余个,全校所有班级全部装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装备课堂录播系统2套,与课题配套购买引进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和平台。目前,平均每6个班拥有1间公共网络教室。
  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开展信息化教学创设了优良的环境。
  对于经费紧张的学校而言,信息化的大量投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校长的心会很疼。我校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师的应用上可谓不遗余力。一开始由技术的提供者专门进行操作层面的培训,之后开展学校骨干教师的实践性培训,最后将高校专家请进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高,教师成长得越来越快,我校成为区域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干部教师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大家在工作中暴露的一些诸如有些资源多而有些资源少、技术维护跟不上、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家校协同教育不便利等问题都亟需解决。在解决资源结构性匮乏方面,我们首先是陆续将技术统一到一个品牌上,以消除技术之间的壁垒,同时动员全校优秀教师开发基于此种技术的教学资源,以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在解决技术维护问题上,我们成立了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教育技术处,部分环节外包给相关公司;建立了网上报修系统,任何校区的任何技术设备出现问题都会在一小时内得到响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一个工作日内解决。在解决部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上,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综合管理平台,实行“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只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安全验证,访问其他应用中的子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论证,开始引进“云服务”,计划逐步实现全校所有终端的“云覆盖”,师生只需用自己的密码登录就可访问中心服务器。这样一来,除管理维护利用自己的个性资源外,可以更方便地享用公共资源。技术人员也从维护众多的终端转到维护中心服务器,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为解决城域网互动性不足、空间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家校协同教育的问题,我们将进校宽带升级为千兆,并在互联网申请了自己的域名,不仅作为信息的发布平台更成为资源的存储平台,打造成为自主开发的核心资源库,这也能够更为方便地推进家校的协同教育。同时,我们注重数字文化建设。对教师而言,重点是数字意识和数字行为建设,用数字的观念来思考和工作,使数字成为教师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而言,重点是改变封闭和约束性的道德教化,加强对儿童心智的研究,引导他们用网络表现生活,表现自己,并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
  数字校园建设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异构工程。我认为,各校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环境以及不同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业务,完全可以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来。
  以需求为导向
  数字校园建设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人的观念,二是财力基础。受人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人只能预测未来的事态,并不能准确把握事态,所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应是一条可取之道。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那样,先有低级需要,再有高级需要。有了认识才产生新的需求。所以,面对潮流而不随波逐流,冷静思考,分析自己当前最需要什么,哪怕只上一个或几个项目、一项或几项技术,既不急功近利,又不贪大求全,需要一个就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就用好一个,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尽管可能不会一步登顶,但却会铿锵有力,领略一路的风景。
  以应用为核心
  技术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抓教师应用的同时,要重点抓教师教育思想的培训,特别是新技术背后蕴涵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从谋“面子”转到谋“里子”。
  从“物质”到“物流”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讲:“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支撑的信息化社会,我们的生活正不断地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着。从这一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从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物’,到重视教育信息化中的‘流’”。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由主要是教师教转变到主要是学生学,由主要是完成预设转变到主要是处理生成,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同时,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注重各个子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支持教学和管理的强大而实用的“信息流”。
  从传统思维到“人机合一”,从静态到动态,从关注应用到关注文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得再好也不如学生自己学得来的更牢固。所以,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自主地、合作式地、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存。学生由传统的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到“人机合一”、人和技术合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当前很多学校对数字校园的认识还停留在建个校园网、开发一些课件、发布一些信息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在教学和管理中应有的效益。所以下一步就是要从最初的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初级阶段转到整合各个应用系统,促进学校管理和提升教学效能的新阶段上来,使校园网真正成为高效管理的平台、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教研的平台、家校协同教育的平台。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