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苏轼的题画诗:《题画》古诗注音
 

浅谈苏轼的题画诗:《题画》古诗注音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7:06 影响了:

  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关键词:苏轼 题画诗 雅俗人生 媒介
  
  题画诗,狭义的定义,即画幅完成之后,题写在画上的诗作;广义的定义则既包括在画内的题诗,也包括画外因画作引发的评论、记事、抒怀等各类诗作。按广义的分法,苏轼的题画诗,计102题157首。
  苏轼的题画诗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各类,内容丰富,素来颇受人重视。最早的一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收录唐宋以来咏画之作近八百首,其中以苏轼最多,共146首;清陈邦彦等编选《历代题画诗类》录诗8962首,其中两宋题画诗1189首,114人,而苏轼居冠,109首。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主要从苏轼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审美等层面做了诸多阐述,然对绝大多数文人而言,功名、仕途,或者说治国平天下才是士大夫文人的最高理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是文人调剂生活、修生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与载体。看苏轼的题画诗,倒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生活中士大夫文人的交际、雅趣与情感情绪,从这些题画诗去窥见苏轼生活的另一面。
   一.赏画题诗――文人高雅的艺术爱好
  琴棋书画,无疑是高雅的兴趣爱好。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消遣方式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却反倒是显得高雅有追求得多。大量的时间,会被文人用来研究琴棋书画,亦或者品茶听曲、游览山水、吟诗作词。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旧时的文人也是在阶级批判论中应该遭到批判的特殊的贵族层,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出仕官员,他们既不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考虑生计手段,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读书做官,获取功名利禄。而在中国旧社会,这些追求功名的男子们应该也是与家务活完全无缘的,他们可以说是彻底的脑力劳动者,这也使得他们需要不断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以满足生命的归属感与意义感。
  宋代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时代,使得宋代文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与使命感,从而也会有文人的优越感,这优越感会令文人要记得保持自己的崇高与脱俗。琴棋书画,会成为文人身份的标志,也成为了真正的爱好、习惯,深入进宋代文人的骨髓。
  绘画,最初该是有天赋的人对现实事物的某种模拟,也以此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产生了艺术,产生了绘画。这些特殊的艺术才能总是能获得众人的羡慕与尊重,也由此绘画会被更多的人去模拟去学习去欣赏。或许不善绘画,但起码可以品画,当然会欣赏也是绘画的基础。题画诗,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画诗,抒写诗人对画面的感受、理解,亦或者表达对画家的赞誉与欣赏。品画,也是需要有艺术的感受力与鉴别力的。或许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文学造诣颇深的诗人们,也似乎很快就能对绘画有独特的审美眼光与较高的鉴赏水平。
  苏轼的题画诗,表现出了较高的鉴赏水平。高以致远,苏轼对绘画的鉴赏水平源于他对艺术领悟的深度。诗画同源,不是苏轼开创的,但无疑苏轼的题画诗将这一思想理论完善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苏轼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艺术上的天赋与造诣,使得他很自然地将以老庄玄学的“玄”、“象”、“意象形”、“神”等理论观点融入进对绘画的鉴赏中,丰富了诗画美学理论体系,并创作出具清真之美的题画诗与绘画。
  诗人在品画论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理性的认识,他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也就是说诗与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摹写。而且苏轼认为诗画的构思形成过程其实也是相通的,“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比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中写道:“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这样的绘画过程无疑与作诗的心理过程是一致的。
  除了题材、心理机制的相通之外,苏轼也认为诗画在艺术风格上也应该是同源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绘画与诗歌一样,都应崇尚艺术的自然与清新。在这一思想观点的指导下,苏轼表现出对风格自然清新绘画作品的独特偏爱,比如《王维吴道子画》,他赞曰“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他在很多题画诗中都以自然清新作为衡量的标准。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 (《次韵水官诗》)、“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
  在苏轼看来,最优秀的绘画与诗歌一样,也是讲求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的。《王维吴道子画》“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他还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艺术的魅力在于可以让我们以超越于现实的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去体味我们的世界,它无疑可以使人获得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取更美好的人生体验。品画论画,所以也成为旧时文人士大夫业余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二.论画赠画――文人的交际应酬
  雅俗从来都不可以简单彻底区分开的,也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高雅的艺术爱好,也并不妨碍艺术行走在红尘俗世间。事实上,人生始终是丰富的,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我们的肉体让我们会尊重生活的繁琐与平庸,我们的精神会崇尚高雅与自由,以摆脱现实物质肉体的束缚,人生也因此变得如此纠结不清又如此趣味盎然,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我们亦永远无法停止内心对挣脱束缚的渴望,雅与俗也就有此相伴而生了。
  旧时文人间的交际,既有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愉悦与享受,也有社会人所必须的表达需求与认同需求,当然也包含着更广泛意义的交际应酬内容――人际圈。诗词唱和书信往来,是文人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拜会声名显赫者,往往以诗词文章奉上,不凡者必然会得到青睐,所谓“谒见”便是如此。说惺惺相惜也好,说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而建立的社交圈也罢,总之,文人总会有一个社交圈朋友圈的,不少人总会以可以与名流交往为荣的,能进入名流名士圈,无论自己算不算有名,但至少也可以证明算是个不俗之人。如今我们对旧时文人的研究中也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从其交游中去了解其人,而他的交际应酬中,名人越多也就会表明此人非同一般。
  苏轼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宋史》上评价苏轼曰:“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也有评价说苏轼是中国文人成熟了的标本,是中国文化熏陶下文人最典范的代表。这样一个苏轼,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睿智的,既通晓人事,也保持脱俗品质的文人。苏轼豁达开朗,他的朋友很多,从王公贵族到走卒乞丐,似乎都可以成为朋友。每个人都会有其特别的地方,可以让苏轼坐下来倾听交流。不过苏轼最主要的人际圈,应该还是在士大夫文人间,因为这才是他主要的生活内容所在――文学艺术、官场仕途。
  与苏轼赏画论画的,是一群绘画爱好者或者画家。比如李伯时、文与可、惠崇等等,皆是画家,苏轼与之的交往,显然是一个画家与一个绘画爱好者或者说鉴赏家之间的交往,高山流水遇知音。其中,苏轼题李伯时的画最多,有《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马》、《和王晋卿题李伯时画马》、《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可以看出苏轼对李伯时话的欣赏。
  还有另一类情况,彼此都是书画爱好者,共同的爱好,而往来酬答。比如刘景文、章�等,这类诗作《书刘景文所藏宗少文一笔画》、《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嘉篇次韵为谢》、《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等等。从这些诗还可以看出,因为知道苏轼喜欢书画,故而有名画好画,邀同道中人一起赏玩,亦或者寄上名品以饕友人,亦或者投其所好,送出字画礼物,是很好的交际手段与方法。
  书画也就成为了文人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与载体。赏玩之余,以诗词相唱和,无疑更增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题画诗也就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黄庭坚、李之仪在文学史上也享誉盛名,也名列于“苏门四学士”中,《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他们的交往从文学的研讨,显然也进入了兴趣爱好的领域,并因为这些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得他们有各自独到的艺术见解,产生思想的碰撞与火花。与苏轼观念相似,黄庭坚也强调绘画的神似,而且黄庭坚还有着情感的融入与“真趣”――“有情着物抵死争,谁能有形而无情”(《题安石榴双叶》),“成子写涪溪,下笔便造极。空�得真趣,肤寸已千尺”(《浯溪图》)。
  在苏轼的题画诗中,也可以看到苏轼对后起之秀的某种提携,换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看见无名之辈的“谒见”――以画为媒。
  比如《赠写真何充秀才》一首,我们可以读到,如今我们无法考证生平的一个叫做何充的秀才,画了一张苏轼的画像,大约赠予苏轼,苏轼写诗作答。这个故事的结局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了,但起码何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因为苏轼而被人谈及。再比如我们知道在宋代还有过这么一个喜爱画山水的秀才,便是因为苏轼有一首《李颀秀才善画山水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可见这位秀才曾以山水画寄予苏轼,并有诗附其中,苏轼作诗以答。再比如《次韵周�寄雁荡山图二首》,我们从题名便可知周�曾经寄给苏轼一幅《雁荡山图》,而且在苏轼诗集中还有几首与周�的唱和之作,于是因为对苏轼的喜爱,人们开始探究周�是何许人也?渐也探明,此人或许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也并非凡夫俗子,曾任钱塘令且不说,他是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叔叔。
  书画,是艺术,是爱好,也是生活。书画是媒介,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亦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
  三.题诗抒情――宋代文人的现实人生
  琴棋书画,是文人的高雅的兴趣爱好,亦是我们摆脱现实人生烦恼的手段。烦恼人生,文人们需要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琴棋书画便是一剂良药,可以平复某些伤痛与烦忧。绘画世界的优美风光,亦或者作品中传递出的精神美感,都是让人放松心情、消解烦忧的好的方法。而题画诗,或描绘美丽图画,或抒发内心情怀,也折射出现实人生中的种种状态。旷世奇才的苏轼,为人所敬仰更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思考人生哲理,以思想的深广度来看清生活的本质与复杂,从而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苏轼的题画诗虽然很多从画面实景出发进行摹写,但其实更多的传递“意”,这正是与苏轼崇“神似”的诗画理论是一致的。比如《王伯扬所藏赵昌画四首》,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泣”(《梅花》),“幽凄强一笑,英景迫催倒。凄凉似贫女,嫁晚警丧早”(《芙蓉》),“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山茶》)。与其说诗人在叹息梅花、芙蓉和山茶的遭遇,还不如说在写诗人坎坷的一生,借花木之形,写人我之心。
  怀才不遇是旧时文人时时感叹的主题,这并不是他们喜欢抱怨际遇不平,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很难说由自己掌握,被束缚在科举仕途这一条出路上的中国文人,永远在等待着伯乐,也有着一个不老的话题――怀才不遇。关于怀才不遇,韩语的《马说》无疑是其中经典的代表,于是马与伯乐与怀才不遇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苏轼有十四首关于马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他摹写了马的动态与风姿、意态,更是借助,更借助这些马的生动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仅仅只是借物象写自己的身世之感,或者感慨怀才不遇,这显然不足以成为苏轼过人之处,苏轼对人生有着超乎常人的圆通与豁达,只因其思想的深度与睿智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广度。有一句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江晓景》之一),自然妥帖,摹写画面上青翠竹丛之外几枝横斜艳丽的红桃花,春水碧波,鸭子悠然游来游去,一幅春天的美景。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却又包含着哲思,一种对生命生活的领悟,比之于“一叶知秋”之类的成语来得更丰富更有诗意。这便是天才的苏轼深刻的苏轼!
  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对人生命运的体悟时时也会在苏轼的题画诗中表现出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虢国夫人夜游图》);“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续丽人行》);“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柏石图诗》)等等。
  品画论画,是宋代文人的高雅爱好,也是现实人生情感的抒写,所以从苏轼的这些题画诗里也能窥见宋代文人日常生活,那个时代的某种风尚与特点。
  宋代文人趋于理性、崇尚平淡,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与体现。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其重视文人的国策密不可分,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影响着时事。有着更高地位的文人,也因此有着更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不再是青春梦想激情澎湃的青年,而是担负着重责沉稳徐行的中年人,时代要求他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更趋理性与成熟。于是我们看到宋诗不同于唐诗的另一种风貌――理性,看见宋代文人不同于唐人的另一种审美倾向――平淡。
  苏轼是宋代文化的标本与代表,其诗也是宋诗中的典范。看苏轼的诗,其实从题名,便能看出与唐代文人不一样的个性特征。苏轼的诗很多都交代清楚了写诗的起因,唱和或者因何事有感,诗歌是日常生活的点点反映,其题画诗亦是如此,《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复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诗起因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苏轼诗中经常出现的序言,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显然不同于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纯粹抒写情感看不出具体事由的题名不同。
  与唐诗绚丽的色彩、飞扬的情感不同的是,宋诗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平实的描述,体现着宋代文人审美风范,除去繁枝绿叶鲜花,只剩下峥嵘的枝干,只保留着生活的真实,而从这些平实里,却也可以体味出更丰富的意蕴、更醇厚的人生内涵。
  题画诗是诗画艺术的结合,一定意义上是我国传统精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媒介,赏诗品画,体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感受着那些久远年代的文人生活状态,从而我们看见生命的丰盈与人性的奇妙,艺术的魅力大抵也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M].香港,香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3]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J],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1986,(2).
  [7]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J].文学评论,1987,(4).
  [8]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论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
  
  方蔚,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中文系讲师,主攻唐宋文学方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