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日本龙和中国龙的区别_中国龙与日本龙之比较
 

日本龙和中国龙的区别_中国龙与日本龙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2-03 04:20:06 影响了:

  【摘 要】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龙”也同时存在于两个国家。但是,中国龙与日本龙的亲疏关系到底怎样,有无异同,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剖析。
  【关键词】龙 中国 日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77-02
  
  一 前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交流和往来,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也向日本传送了很多优秀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同时,日本也从中国传承了很多优秀的文明。在这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龙”就是其中一例,那么“龙”这种文化传承到了邻国日本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龙与中国龙是最初的直系亲属关系呢,抑或是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另一种文化?本文将就此进行剖析和阐述。
  二 中国龙和日本龙的渊源
  1.中国龙的起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蛇身、骆驼头、兔子眼、鹿角、牛耳、蜃腹、鲤鱼鳞、鹰爪、虎掌。龙具备了9种兽类的特征,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在早期,古人对大自然的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创造出了“龙”这个图腾形象,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像龙那样拥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
  从文字资料看,中国的古书如《诗经》、《周易》、《左传》等都有关于龙的描写。从考古资料看,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在那里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拜龙的历史推到了8000年前。据此,可以说,龙的产生应该是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日本龙的起源
  日本龙虽然名字被称为日本龙,但是并非由日本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东汉年间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的龙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大部分带有从中国大陆传去的痕迹。在日本,龙主要被分为三种。一为出现在空中、喷云吐雾的龙,这一形象主要来源于白龙马。为纪念白马驮经,中国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日本则根据小白龙被如来佛祖封为八部天龙的故事建造了白龙寺。二是出现在江河湖海里的龙,这种龙更接近于蛇的形象,即多头大蛇或龙头蛇神。受中国古籍《山海经》和《西游记》的影响,日本各地都有与九头龙有渊源的地名和神社。这样的九头龙被视为水神、祈雨之神。三是在陆地上的龙,这种龙在陆地上会变成小蛇的形状。这种形象主要受中国神话故事《白蛇传》的影响,他们很有人情味,经常和人类结婚生子繁衍后代,一起喝酒吃饭。虽然这三种龙都源于中国,但并不等于说日本龙就是中国龙的翻版,而是加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色彩的创作元素,变成人的时候也变成日本人的脸谱和装束,使日本龙的形象不断创新。
  三 中国龙和日本龙的比较
  1.文字
  甲骨文中的“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是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龙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婉转曲折,闪电同样婉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命,非常恐怖;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惧。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在甲古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所以,甲骨文“龙”表示这样的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撒雨水。而现在所使用的“�”的简体字“龙”,是来源于繁体字的右边象形部分的变形,其代表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与繁体字的“�”并无不同。
  而日本则通常以“�”这个汉字来表示龙,而“�”这个字其实也是从古代中国传过去的。不过中文繁体的“�”在日本也有存留。指动物时通常用“�”这个汉字,而在人名中出现时则有可能使用“�”这个汉字。
  例:恐�����画���下り�首����蛟�
  今西�神田伯�井上�
  2.颜色
  从各种龙的故事和传说来看,中国龙的颜色较多:有黄龙、白龙、银白龙、赤龙、赤斑龙、黑龙、青龙、金龙、黑龙白花、五色龙等。从色系上来看,龙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蓝色系:从深蓝到银色到珍珠母色。红色系:从红铜色到深红色到红黑色。绿色系:包括绿色、黄色、淡绿色、金色甚至深褐色。一条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颜色,它的鳞片总会有一种色系里的几种颜色,同时又有金属光泽,所以很难辨认。简单地说:中国龙可以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其中,青龙主要表现龙的凶猛、威严;赤色传说为神仙所乘,也泛指皇帝、太阳;白色主要指在《西游记》作品中出现的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龙宫三太子小白龙,所以主要是正直、纯洁的代表;黑色则给人以邪恶的感觉,通常是恶势力的代表;黄色由于对应易经中所提到的“西东北南中”的中,因此通常是代表皇家的颜色。
  在日本,龙也有多种颜色,不过因为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因素,所以龙的颜色取向也会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人一般喜欢白色,因为白色代表了善良、纯洁;而不太喜欢绚丽的颜色,所以在日本出现的龙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或粉色、红色、绿色、蓝色等比较传统的颜色。当然如果是表现邪恶势力的时候,也会采用青色、黑色这类的颜色。
  3.龙与国家
  在中国通常都有龙生九子的说法。龙之一子,好牢狱,主战争;龙之二子,善奔跑,喜食人类;龙之三子,喜欢烟火,一般被装饰在香炉;龙之四子,样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龙之五子,生性好游泳;龙之六子,好爬望;龙之七子,爱争斗厮杀,为凶兽;龙之八子,面目狰狞,好恐吓他人;龙之九子,好财宝,为吉祥物。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指龙恰好生了九个孩子,而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表示极多,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用来描述龙子。而后在中国出现用“九州”代指中国的说法,与龙的九子也有莫大的渊源。
  在公元712年出版的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书《古事记》和公元720年出版的日本最古老的敕选历史书《日本书记》中,都记载了日本神话中最大最强的八娱大蛇。该蛇八头八尾,身体巨大,活像八个山谷和八座高峰。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还能变成宝珠、锡杖、水瓶出现在湖面上。很多地方都有祭祀它的神社。它每年都要吃人,还喜爱喝酒。后来被天照大神的弟弟灌醉斩杀,还从蛇尾发现一把神剑,用它创造了八大州,就是现在的日本。
  4.龙与熟语
  在中国与龙相关的成语,如:(1)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2)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3)卧虎藏龙:比喻人才多而杰出。(4)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5)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声音非常雄壮嘹亮。
  在日本主要有:(1)�は�に�い、�は虎に�う:指必有贤臣帮助天子。(2)�の�を得る如し:指英雄得到机会施展抱负。(3)�のヒゲを�がねらう:指不自量力。(4)�は一寸にして�天の�あり:指天生异禀的人从小就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国或者日本,与“龙”相关的熟语、成语,包括诗词都有很多,而且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看出两国都有相似的地方,主要着眼于龙的威猛以及能量。
  5.龙的内涵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在古代传说中,龙曾帮助皇帝出征,而且龙本身也是多种动物的融合和自然现象的融合,所以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也是与天和谐的精神。神话中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的一条虬龙,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治水、谋福利,所以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龙是水神,又是天神,不管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要行得快,飞得高,都要精神抖擞,奋力开拓,全速前进。因此,龙的精神,就是指奋发开拓的精神。
  日本龙的本来面目是栖息于深山大泽,管理着水源的蛇,在土中冬眠和脱皮,代表着死亡和新生,象征着轮回和永恒。它根据中国阴阳五行说,把本地的蛇和中国的龙结合起来,融入神道思想,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龙神,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农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能呼风唤雨,左右农民生活,多数性格柔和,乐于助人,对人类充满善意,与人友好相处,给人类带来恩惠。但同时它还兼有蛇的性格,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变成蛇妖危害人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龙和日本龙在本源上可以说大概是一致的,只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又加入了自己文化所特有的元素,比如服饰、装扮、蛇的融合等。这样,就使得中国龙在传入日本后逐渐发生演变,最后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龙。中国龙基本上是威严、大气、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精神的代表。而日本龙由于有蛇这个形象的融入,因此是友好、和蔼的代表,也是邪恶、祸害的代表。以后在遇到日本龙和中国龙的概念的时候,需特别留意此点。
  参考文献
  [1]邢永凤.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1~27
  [2]李玉洁.漫议中国龙[J].职大学刊,1994(2):61~65
  [3]马兰英.初探中国龙文化[J].科技信息,2010(19):237~238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