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0:00 影响了: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是数学教育面临的课题。实行分层教学,在分层中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次;问题
  
  所谓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师要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生涯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层探索:
  
  一、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分层概括能力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尽量使用具体形象的描述,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乐于接受。如:有彩色粉笔6盒,白色粉笔是彩色粉笔的3倍,白色粉笔有多少盒?学生很快说出用乘法计算。问学生用乘法计算的原因,他们通过审题后说出一句话:“实际上是求6的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通过简单的语言启发训练,使学生用身边的语言理解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题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审题、读题能力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探索题目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题目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显明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
  例如:△+△+△=△×□
  □+○=18
  ○÷△=3
  △=( )
  首先,知道解决这道题的突破口在于“乘法口诀”,三个△相加等于后边的算式,怎样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来思考,这一点解决了,题目就有突破了,这就是审题思考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我接着讲解一步到两步的应用题,如:3个小朋友吃了15个苹果,_______?让小朋友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提出“平均每个小朋友吃多少个苹果”的问题。这时,我把问题改成“5个小朋友吃了多少个”,并请同学们分析解题思路。小朋友们断断续续把手放下,不敢发言了。我启发学生:“这题也有突破口,谁能发现?谁再把刚才的问题说出来,看与这个问题有没有关系?如果能说出刚才的问题,你就能找到解决这道题的突破口。”经过我的提醒,学生断断续续又把手举起来了。学生认识到解决两步应用题时,寻找先求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新突破,从此学生感觉不再难。这样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训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问题
  
  小组合作能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学”有所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把好、中、差的学生的比例搭配好,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黄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一共有多少朵花?”随着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在头脑中逐步推想:先求红花有多少朵,就要把10朵和3朵合并起来,用加法算,再求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小组合作能使有些学生逐步独立地表述自己的推想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四、分层巩固,拓展思维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合理地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练程度,还可以拓展其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依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他们进行有效合理的小组学习,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设计不同的习题,从基础题到综合题,从综合题到提高题,分层次教学,并适宜地安排练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学并乐于学。例如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5页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到第一位,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再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微中学小学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