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有效整合知识提高复习效率_
 

有效整合知识提高复习效率_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9:47 影响了:

  〔关键词〕 图示法;表格法;坐标法;核心辐射法;    穿线成珠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54―02
  
  复习课与新课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复习的是已知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新知识要来得低;再者复习时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复习效果自然较低。因此教师在准备复习课时应尽量争取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多样化,并科学合理地整合与组织教材,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一、图示法
  
  在复习“构成细胞与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时,由于涉及到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以及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组成植物的大量元素等概念,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采用图示法,将其相互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利于学生轻松掌握了。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知识结构图并不是内容越多、结构越复杂越好,而应当是一表能突出一个中心最好。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在学生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各表有机结合,这样从易到难地逐渐推进,条理清楚,逻辑相关性强,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轻松记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二、表格法
  
  一些联系较为密切,在结构、功能或原理上有相似、相近之处的知识点,还可通过归类比较,制成表格让学生学习掌握。在设计表格时,第一列通常是比较项目,从大的方面说应至少包括两项内容,也就是相同点与不同点。当然,每一项也可细分为很多子项目。第二列及以后多列则是需进行比较的概念、规律、生理活动等。这样,所比较项目的异同点就清清楚楚,便于学生轻松掌握了。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将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列一表格进行比较:
  
  
  三、坐标法
  
  另外,发挥学生的数学特长与优势,利用数学公式、坐标系等,也有利于其学习生物活动过程中物质、结构等前后动态的变化与联系,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变化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点。随着近年来高考对学生识图能力考查的加强,进行这样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复习有丝分裂时必须注意这样一些细节:①间期DNA分子含量变化是缓慢增加还是瞬时加倍?②DNA分子加倍后就进入前期了吗?③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在间期量的变化与DNA分子同步吗?帮助学生把这些困惑解决了,毫无疑问就能准确指导他们绘制出有丝分裂的过程。
  
  还有很多知识点,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掌握。像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强度变化、CO2浓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温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呼吸过程中消耗O2量与产生CO2量之间的关系,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体积、有机物含量、胚胎体积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等等。
  
  四、核心辐射法
  
  核心辐射法即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也可以是一个实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就可抓住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
  1. 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 怎么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原料中的何种物质?又有什么办法进行证明?
  4.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如何证明?
  5.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成分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6.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
  7.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途径是怎样的?如果将一植物从光下突然移到暗处,ATP、[H]、C3、C5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给呢?
  8.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9.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什么影响?
  10.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的结构以及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11. 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分别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穿线成珠法
  
  我们还可用穿线成珠法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即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N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可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的氮→人体中的氮→尿素排出体外”为线索,贯穿、联结以下内容:
  1. 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
  2. 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配置什么样的培养基可以将固氮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固氮微生物的氮源、碳源、能源各是什么?
  3.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有些却不能呢?从理论上有没有办法让小麦、水稻等不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呢?
  4. 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哪些形式的氮?它们又通过怎样的途径被运输?
  5. 怎样证明氮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氮在植物体内能否移动?如果缺氮首先会伤害到什么结构呢?
  6. 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样的?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受哪些因素控制?
  7. 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消化产物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被吸收?
  8.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内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返回大气中去的?
  9. 如果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这样一来,生物固氮、植物体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运输、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代谢、自然界中氮循环等知识便自然而然地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整合知识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树形拓展法(生物圈)、流水线法(有机物代谢)、层层展开法(无土栽培)、关键词辐射法(水专题)等,教师若能运用恰当的、合适的方法来优化知识,建立联系,便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