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齐心协力,,狠抓落实 扩大增量 土地 科学规划 统筹
 

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齐心协力,,狠抓落实 扩大增量 土地 科学规划 统筹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3:51 影响了: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893年,承载了117年的办学历史和文明,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学校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有112个本科专业,296个硕士点,208个博士点,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010人,硕士研究生11659人,博士研究生6904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583人,有外国留学生156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专业覆盖面广,毕业生人数众多,学生构成比较复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量大、社会关注度高。长期以来,学校各级领导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重点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学校就业工作队伍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入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团结协作,锐意革新,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稳步提高。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一三四四工程”,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
  
  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建设全国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明确就业工作的目标,优化就业工作环境,理清就业工作思路。学校大力推进“一三四四工程”即“一把手工程”、“三全思想”、“四个到位”和“四化建设”。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配备有专门的就业工作队伍。早在2004年,学校即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全”思想:即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部分,让毕业生就业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使全社会都来关注武汉大学的毕业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大力推进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和场地“四到位”,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大力加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帮助每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满意就业。
  
  二、不断深化招生与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深化招生机制改革,使学生从“入口”起,奠定了与社会需要接轨的良好基础
  学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招生改革为龙头,加强招生计划的科学编制和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努力使毕业生“适销对路”,是我校近年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1)学校在机构设置、工作体制上使招生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省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人才需求形势和特点等,科学合理地制订招生事业计划和来源计划,彻底打破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招生计划制订模式,“以销定产”。
  (2)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现有招生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运用我校可以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新兴学科、交叉科学和应用型专业的设置,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3)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积极推行招生模式改革。在总结、完善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试验班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如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按生物科学类招生等,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武汉大学在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招生制度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
  (1)积极开展“三创”教育。武汉大学将“三创教育”作为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式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根据就业情况树立“通识”与“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提高。根据培养“三创”型复合人才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发展趋势,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在相关专业中进一步实行打通培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大学生选修课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启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和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重组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
  (3)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扎实、后劲足,向来是武汉大学毕业生的特点,这与武汉大学一贯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等密切相关。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如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有:实行分级教学;增加提高类英语课程的开设,扩大学生选课的范围;采用3D(discussion、dialog &debate)教学法;创建“英语虚拟教室”;建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等。
  (4)采取“双语教学”、“名师上课堂”等多种措施,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人才的需要。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学校承担引进外文原版教材的费用,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采用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资助。为了引导学生放宽眼界,瞄准前沿,我校采取了“名师上课堂”的措施,一大批名师,包括两院院士、知名学者都走上讲台,给本科生讲授专业课或基础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5)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创新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增加学生的择业面和择业机会。为了使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我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与手段,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引入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法,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合理就业、满意就业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强。武汉大学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建立了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将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及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作用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在人员、经费等方面配备较好,形成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多方面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比如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等,还有各学院的副书记和辅导员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又是学生就业工作的负责人。我校利用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及就业方面的个性要求了如指掌的优势。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考核和评优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积极性和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提高就业能力
  2005年我校在对在校学生、用人单位、兄弟院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覆盖全校各年级和专业的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并且实现了“五有”,即有计划、有学时、有学分、有教师、有教材。学校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测评、网络学堂等方式开展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组织专门的就业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免费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测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校园就业信息网上为毕业生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利用职业导航、课程学习与评价、答疑咨询等模块,为毕业生全程职前教育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相应的专业服务,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与此同时,学校还广泛开展就业形势教育,通过网络传播、校友现身说法等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科学择业。
  (三)树立正确导向,更新就业观念,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武汉大学近年来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湖北省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在“湖北省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上武汉大学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联系,在学生签约过程中统一组织,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资教点看望资教生,并在生活上面给予关心。同时,在毕业生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观教育,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让毕业生意识到国家迫切需要他们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让毕业生了解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与地市州县等基层政府人才机构建立联系,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为了让毕业生全面了解基层和中小企业,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浙江萧山市人才中心、江苏吴江市人才中心、东莞市人才市场、江苏昆山市人事局、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小企业集中的政府人才机构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他们组织辖区的中小企业组团来校招聘。学校大力表彰到西部偏远地区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从2001年至今共有651名学生受到表彰,这些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精心培育繁荣、和谐的校园就业市场,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一)完善以校园中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为主体,其他招聘形式并存的,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就业市场
  早在2005年,武汉大学与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成立武汉大学生就业市场武汉大学分市场,以学生为本,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我校注重保持、拓展自身优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注重与来我校招聘毕业生的新、老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逐步成为用人单位在湖北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招聘基地。归纳起来主要有: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办好校园中型供需见面会。据统计,我校每年举办的中型校园供需见面会在20场左右,每年约有近1000家用人单位来校参会。另外为了给我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我校打破由学校单一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的惯例,与校园招聘运作较为成熟的民营中介机构合作,邀请他们来校组织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由于这些中介机构引入的单位质量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反映良好。
  (2)主动和全国各级政府人才机构、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稳固的联系。我校每年邀请苏州高新区、中关村人才、湖北省电力公司、全国电力人才等区域和行业的招聘活动近10场,参会用人单位达数百家。学校还积极搭建与学生愿意就业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桥梁与平台,主动邀请开发区政府和企业来校招聘我校毕业生。
  (3)加强专场招聘会的组织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毕业生。学校积极搭建知名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选平台,在就业市场硬件建设上进行投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校园招聘活动运作模式;同时,依托武汉大学生就业市场武汉大学分市场,为来我校招聘的知名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外交部、百度等十余家单位给我校发来感谢信,对招聘中的周到服务表示感谢。据统计,来我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逐年增多,即使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来校招聘的知名用人单位也达438家,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服务质量的提高,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我校还收到了外交部、百度公司等知名用人单位感谢信十余封。
  (二)广开工作思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调动各学院(系)包括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力量,利用科研、产业合作单位等各种资源,广开思路,拓展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1)学校采用走出去到全国各地拜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毕业生,以切实解决考研落榜和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2008年,我校组织全校31个学院(系)赴全国各地开展就业调研工作,调研的对象涉及到来自7个地区,5种性质和11个行业的用人单位共197家,其中绝大部分为知名企业。
  (2)学校充分发挥原有的行业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武汉大学在全国水利电力、测绘遥感等领域有着明显的行业优势。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积极加大与行业部门的联系,请他们增加对我校毕业生的招聘计划,加大对学校的支持,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学校每年与行业部门合作,召开“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水利电力、测绘类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多场与行业领域相关的专场毕业生招聘会,每年为毕业生提供了近5000个行业就业岗位。学校积极开展跨校合作,每年和在汉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举办财经、法律、管理类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开人文社科类校园供需见面会之先河。
  (3)不断挖掘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信息。学校通过《校友月报》、《校友通讯》等媒介及时向广大校友通报就业率等毕业生情况,并向校友发出倡议信,鼓励校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母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学校通过举办“校友日”、“珞珈校友杯”等活动,在加强与校友联络与沟通的同时,积极向校友推介毕业生。
  (4)加大力度,不断拓展联合培养工作。根据有关学院的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采取校企双向介入,共同育人的模式,继续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金山软件、汇丰银行等知名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已有近400名学生进入联合培养班学习,其中有230余名联合培养毕业生已顺利走上培养单位的工作岗位。
  
  五、持续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做深做透“无形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足的信息保障
  
  武汉大学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化在学校的就业工作中都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其理念和手段已经渗透到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中。
  (一)构建六大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我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可规划为6个信息化平台,它们分别是:(1)信息发布平台:指就业网站,是我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外在表现载体,用于给平台的使用者发布及浏览相关信息;(2)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集成国内较为先进的就业指导软件和工具;(3)就业市场运行管理平台:用于管理就业市场情况并安排场馆,能够自动安排场馆、检测场馆冲突并自动标识招聘会安排过程中的一切工作流程,未尽事宜可智能提醒;(4)就业相关数据调查平台: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就业工作的相关数据,并可自动进行统计分析;(5)毕业生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6)数据统计分析决策平台:对各个系统中收集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类分析报告,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在就业管理中建立的签约派遣管理系统,能全面掌握学生签约状况,提高数据收集处理的效率和准确率,实现签约数据实时统计与分析,更方便准确地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就业信息网的不断完善,保证了就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降低学生求职成本,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内容。
  (二)疏通需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渠道,努力扩大“无形”市场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种渠道,强化就业信息服务,保证就业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学校建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学校就业信息网根据毕业生的需求,不断更新页面,进行人性化的设置。各学院(系)为了保证就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除建立本学院(系)的就业网页,及时搜集、整理和发布学校就业网的相关信息外,还根据本学院(系)学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方法和途径加强信息服务。全校各院(系)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QQ群和博客,都能通过QQ群和博客及时将获取的就业信息,部分单位还利用飞信等软件向学生手机发送就业相关的信息。这些现代化手段的广泛运用,不仅保证了全部学生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而且也保证了学生和老师随时交流与沟通,保证了就业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和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
  学校每年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毕业生生源信息和专业介绍资料约10000份。为了进一步扩大“无形”就业市场,积极与江苏省人才网、浙江人才网、无锡人才网、全国电力人才网等数十家人才网站建立了链接。对单位入校招聘严格把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我们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每家进入校园招聘的用人单位,严格把握“准入”关,严防虚假招聘。
  
  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武汉大学坚持以“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统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创业,学校成立“武汉大学青年互助服务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和学生组织设立就业见习、创业孵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等11个咨询、中介服务窗口,为大学生成长发展、创业提供服务。学校在“第二课堂”开展以“自强杯”竞赛为龙头的各种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6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两项金奖。2007年,我校第四届“自强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有49个团队立项,学校为立项学生配备资金10万余元。以商业案例分析为中心内容的康腾案例分析大赛已经成功举办14届,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武汉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研二学生吴斌在校期间创立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自任总经理,其企业获得一家上市公司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企业员工由21人将扩张到百余人,公司未来四年的效益将过亿元。吴斌是武汉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典型,其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报道,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七、全校齐心协力,就业工作凸显新特色
  
  (一)积极调动各学院(系)包括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就业资源
  学校采取了许多符合学院(系)自身特色的方式方法。各学院(系)书记、院长亲自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去,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带头推荐毕业生,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关心毕业生就业,在院(系)中形成了领导重视就业,专业教师关心就业的良好局面。有的学院领导带领专业教师与我校历届校友所在单位、科研合作单位联系推荐毕业生;有的学员领导亲自推荐有出国深造意向的学生;有的学院领导在党政联席会上做出决定:要求教师利用科研合作和寻找项目、出差等机会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还有的学员与用人单位共建多个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二)规范就业管理,注重统计分析
  学校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始前,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做好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工作程序以及其它方面的工作原则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提供了操作依据和政策保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设计、制作有利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及能满足制定就业计划需要的《就业协议书》,引进条码管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为了减少违约,将诚信教育寓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中;二是根据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对信息公布、需求、查询的及时、有效和准确的要求,重新搭建了新的学生就业信息网,将信息的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分析及就业指导等融为一体,得到了用人单位、学生及兄弟高校的一致好评;三是建立统计日报制度,每天工作结束后统计出截止当日的统计数据,并与往年同期对比,根据数据的变化及时预测就业工作走向,掌握工作主动性。
  (三)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在学校所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中,聘用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学校所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中,聘用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2009年,学校为此专门举行了武汉大学科研等岗位毕业生招聘会,各院(系)和科研单位积极响应,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招聘会上分别设有科研助理、科研项目辅助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等550个岗位,吸引了校内外众多毕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应聘。
  (四)组织学校参股企业扩大实习岗位的设置,增加毕业生的吸纳数量
  武汉大学组织召开了学校控股、参股科技企业专场招聘会。与会企业在已进行一轮招聘活动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增加岗位。在招聘会上,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25家学校参控股科技企业和相关企业提供需求岗位近千个。
  (五)在全校开展“同窗情,助就业”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活动
  2009届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学生求职难度增加,武汉大学千名学生组织“义工团”,为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助力解难。一是让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帮助尚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实现毕业生之间“互助”促就业;二是招募低年级志愿者配合学校做好用人单位校园招聘的相关工作;三是实施“就业导师”志愿行动计划;四是编辑出版《武汉大学就业志愿服务手册――你身边的就业宝典》等求职指导书籍,实现经验传承促毕业生就业。
  由于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校上下齐心协力,近年来我校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毕业生考研升学和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毕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据统计,全校普通本科生就业信息需求比近三年分别为1:15、1:10和1:8。用人单位评价我校毕业: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较大变化,毕业生就业行业、地域、层次日趋多元化,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较高,绝大多数毕业对学校就业工作较为满意,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