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校园物质文化_校园物质文化对网络信息的适应
 

校园物质文化_校园物质文化对网络信息的适应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4:07 影响了: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随着网络息信的全方位拓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学校必须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寻求新的思路和对策,促使校园物质文化对网络信息的适应,以便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健词】网络信息;校园物质文化;适应
  
  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手段、传播速度得到拓展和加快,提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庞杂多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大大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鉴别真假的复杂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内容、新空间和新机遇,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困难、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1]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一,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区别于社会其它文化现象。它一方面是社会大文化在学校内的折射;另一方面又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绽。在其性质上是一种区域文化,属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在内容和体系上又有着自己独立的形式和结构。其二,校园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整个学校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三,校园文化中承载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师生的活动方式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
  校园文化发展到今天,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然而在具体的发展模式上仍然存在诸多局限。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传统教育模式的附加物,高墙之内“养在深闺”,是一种学校土生土长的、封闭型的小群体文化,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开放性教育的迫切需要。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宏观的观念导向还是从微观的运作机制,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而启动这一更新工程的,正是教育信息化浪潮。
  
  二、校园物质文化对网络信息的适应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学校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故又称载体文化。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基础设施文化,包括教学设备、办公设备、教辅和后勤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第二是环境布局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园内绿化、楼堂馆所的美化等等;第三是制度规章文化,包括学籍管理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生活作息制度、招生制度、文化娱乐方式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直接反映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培养信息时代的创造型人才不是纸上谈兵,这需要巨额教育成本的投入;信息化教育必须有较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作后盾。目前,我国的教育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这就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各类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开新路。[2]
  目前,虽然我国的教育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但我们可以很快跟进,然而,如果没有观念和人才素质上的跟进,硬件则形同虚设,充其量只是一些华丽的点缀,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比如,我国很多示范性的中小学(包括不少大专院校),已经按照标准配置了较先进的计算机教室,甚至组建了局域网络,但稍加留意即可发现,有大量的学校仅仅用这些先进的设施来教授学生学习简单的打字,基本上没有教学和管理软件,更谈不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应用,导致设备利用率很低,闲置率很高。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师资。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不能掌握起码的教育信息技术。其中,最缺乏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最新理论、方法的能力,亟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素质,更新学科群体的知识结构。如果说20世纪的教育大师产生于古今汇通、中西汇通;那么21世纪的教育大师则必将产生于文理汇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汇通。
  支撑主流信息化教育的技术基础是“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把多种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感官功能,获取丰富的信息。“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核心。通过它,受教育者可以主动获取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反过来讲,当电脑具备了交互式多媒体功能的时候,它带来的将是人类信息表达、获取和处理方式的又一场革命,也为主动式、参与式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数字化经济》一书的作者塔普斯考特指出,远程教育将导致出现六大趋势:工作和学习将变成同一件事;学习将成为一生的挑战;学习将从正规学校和大学转出;某些学校将难以适应这一趋势而被淘汰;要求具有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意识;新媒体可以使教育文化转型,创造出一个适合信息化社会的“虚拟”校园信息结构。
  这种趋势深刻地表明,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条件登上信息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的探索试验,大力发展数字化和多媒体的电化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激烈的教育大改革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0-31.
  [2]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6-89.
  
  作者简介:谢稷光,陕西华县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