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日本大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科学解读】
 

日本大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科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9-02-16 04:47:43 影响了:

  3・11日本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大地震发生在3月11日下午当地时间14点46分,地点是38.03N、143.15E,震源深度为25公里,震级为9级。震源距仙台镇129公里、距东京373公里。震源机制是低角(14度)的俯冲型地震。断层的长度约为700公里、宽度约为200公里,断层面上最大滑动量是18米。
  此次地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震级非常大,9级地震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二是震动的时间比较长,约为300秒;三是引发了高达10米的海啸,并伴有核泄漏等事故发生,这也是这次地震最大的特点。
  
  地震发生后,我跟日本的几位朋友进行了联系,特别是仙台东北大学地震火山预报中心的几位朋友,他们都回复了。其中的一位朋友在邮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亲身感受。他介绍,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相信建筑物是坚固的,所以没有逃出去,躲在了房间里。尽管这样,他也不能确信这样是安全的。因为,这次经历与以往不同。以往在地震发生时,通常是十几秒、半分钟左右的强烈晃动,觉得东西要掉下来,有一种危险的感觉,然后逐渐消失、平静。而这次地震,一次震动之后又来一次,总共有四五次,换算成时间有两三分钟时间的震动。他猜想,这次地震可能是一个地方破裂带动另一个地方破裂,连续破裂造成的。
  他的这种感觉是有道理的。图1所示是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震后公布的断层模型。左图中圆圈部分为当初地震震源分布,红色五星为主地震位置。右图为断层分布和滑动的分布情况,是一块一块的,发生地震后,大约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从震源向四周扩散,接连发生错动,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连续的破坏行为。
  
  3・11地震成因与日本地震特点
  
  截止到3月21日,本次大地震一共引发了657次余震,整个日本东部到海沟都在不断破裂,不断发生地震。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已经导致超过1万人死亡,16000多人失踪。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它的成因和背景是什么呢?
  在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已经提出地球是板块构造,并且板块之间存在相互运动。GPS等现代观测技术都证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地球可以分为六大板块,还有一些小的板块。六大板块之间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大的,有的达到每年8厘米、5厘米、3厘米等。在这样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就会产生很多的能量积累,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以地震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图2给出的不同板块的年龄,显示了世界地震分布的基本构造背景。红色是最“年轻”的板块,集中在洋脊,是大洋里中心的地方,是洋脊地震带的区域。这里产生了新的板块向两边移动,这就是所谓的板块漂移。移动到陆地边缘,就向下面俯冲,产生了现在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大地震带是欧亚地震带,中国基本上处于欧亚地震带上。具体来讲,比如太平洋板块,洋脊产生板块以后,向两边移动,然后冲入大陆的下面。冲撞的部位就是地震产生的地方,叫做俯冲带型地震带。
  日本东边是太平洋板块,南面是菲律宾板块,基本上日本整个列岛都是在板块俯冲带的上面,即处于世界三大地震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该地震带上的地震大多属于低角俯冲带型地震。太平洋板块运动的速度是每年8.5厘米左右,基本上都俯冲到日本的岛屿下面,这就是一个大的构造背景,也是产生地震的能量或者动力来源。
  在日本列岛上,震源深度大约在0~150公里。从立体空间可以看到,按照板块俯冲的方向,沿着边界上发生了大量的地震。
  日本列岛的地震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内陆型地震,这也是受板块俯冲作用发生的;再一个最主要的类型就是板间的地震;最后就是板内地震。内陆地震和板内地震能量一般都不太大,一般为六七级,板间地震通常较大,世界上9级以上大地震几乎都属于板间地震。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们知道,板块向下移动的时候,如果是慢慢滑动,两个板块之间随着板块推移也在逐渐相互运动,这个时候,能量通过热或者其他形式已经释放出来了,不发生地震。
  
  如图4所示,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部分北美板块)相互运动,太平洋板块向西位移突然收敛的地方(深蓝色的条带)为日本海沟(五星表示这次地震震中)。这个海沟深十多公里,其深度大干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在太平洋板块刚刚向下俯冲的部分是没有地震的,因为有海水的作用,板块之间是慢慢滑动的,在非常深的地方也没有地震,因为那里比较热、比较软,通常也可以自由地滑动。但是中间有一部分,平时是耦合不动的,英文叫Asperity,汉语叫做凹凸体或者是障碍体,因为板块不断向下俯冲,这个地区可以累积非常大的能量,到一定时候突然破裂,就是地震,这次地震就是这样发生的。
  板块的慢滑动可以通过GPS的观测或者其他手段测出来,也可以反演出这个地方的滑动。如果有的地方耦合不动,就是危险区,这里发生地震之后,破裂的范围或者大小和慢滑动是互补的。
  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慢滑动,有的地方是耦合不动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有一种可能,就是海洋下面的所谓海山。海底跟陆地上一样,也有山和丘陵。这些山随着俯冲,最后进入到陆地板块下面,和陆地板块有一个很强的摩擦力,不太容易滑动,这就是地震容易发生的地方。地震不断地发生,并且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规律,例如,在茨城附近大致以20年为一周期。所以,1940年发生比较集中的地震,到1960年又会发生地震,按下来是1980年,等等。因此,日本研究地震的时候,基本找到了俯冲带型地震的基本规律。因为哪里慢滑动发生,哪个地方不滑动,是可以观测出来的,没有滑动的地方,就是地震的危险区。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的时间,根据滑动的速率、不滑动区域的大小,基本上可以确定震级的大小,所以地震的长期预报或者趋势性预报,相对来讲要容易得多。
  海山作为耦合体或者两个板块之间耦合不动的地方,研究者在日本四国岛的海域处找到了证据。所以,海山的前后段,就是危险区,就是地震发生的地方。
  和中国相比,日本基本上是以俯冲带型地震为主,中国则是以内陆型地震为主。日本地震多伴随海啸,但不是所有的地震都发生海啸。中国的地震,除了台湾地区,基本上无海啸。还有,日本地震多数发生在海域,但是陆地上也有,相对来讲震级不是那么大。中国的地震大都发生在陆域。日本地震次生灾害比较大。所谓次生灾害就是除了地震直接震塌或者倒塌的灾害以外,经常会产生火灾、海啸,这些造成的灾害往往比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多;而中国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比较多。日本地震引起的死伤人数,这次比较大,但相对来讲比中国地震产生的伤亡小一些。中国是因地震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仅在上世纪,或者过去100年中,超过20万人死亡的3次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
  
  3・11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
  
  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地震的孕育或者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日本地区超过8级的地震不多,虽然历史上也有过8.6级、8.3级,但是9级的地震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 另外历史地震统计表明,下一个8级地震可能发生在日本东海地区。
  图5为日本预测30年内发生强地震运动可能的分布图,红色表示概率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在日本东海地方或者南海地方,是非常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北海道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是这个地区人少,可能引起的灾难并不太大。日本根据研究成果对地震进行了预测。1978年日本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据此在东海地区21处设置探测地下板块运动的设备,不断完善大地震预测系统。2003年,东海大地震对策专门调查委员会还预测,大地震将导致最多1万人死亡。同年5月29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针对东海大地震进行预想并制定应对措施。2009年,日本政府再发预测,30年内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为87%。
  俯冲带型地震往往是单个障碍体的破裂,为什么这次是大范围地发生地震?为什么多个耦合区同时破裂?其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3・11地震灾害与地球物理场变化
  
  这次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作为地震的伴随现象不奇怪,这是自然现象。海啸预警比地震预警花的时间长,需要时间计算,然后发出预警。由于日本东海岸在此次地震时普遍下沉了很多,最大的地方超过1米,助长了海啸灾害的扩大。
  据日本方面用GPS观测网观测,水平位移结果是5.2米,下降的最大值是1.2米。我们实验室用理论根据断层计算的结果也表明,日本沿海处都是在下沉的,产生了位移场,对中国的最东部会产生约2厘米的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普遍产生大约5毫米的位移。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一定向东移呢?不一定。因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引起的通常是向西的移动,这种移动是不发生地震的,一旦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发生地震,向东移动,这两个移动大体上是平衡的。
  如图6所示,这次地震同时引发了重力场的变化。左图为空间固定点的重力变化分布图,达到约正负300微伽;右图为经过300公里平滑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达到约正负10微伽,这样大的重力变化完全可以被重力卫星GRACE观测到。待几个月后GRACE数据公开后,这个结论便会得到证实。
  社会上关注,地震是否使地球旋转加快。理论来说是这样的,但没有实际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地球扁率(J2)变化观测曲线见图7。近年来发生地震所产生的影响也绘于其中,结果是产生的地球旋转变化乘上100倍。图中也显示了2006年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变化,乘上100之后,变化也是非常微小。所以地震产生的地球旋转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一点儿不用担心。
  
  3・11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次地震可以得到的几点认识。首先,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今后还会发生大地震,甚至还会发生9级以上的地震,这是不可避免的,是地球动态变化的自然结果。其次,地震预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地震科普教育也很重要。大家通过电视可以看到日本民众对地震的反应态度非常平静,这说明平时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另外,要加强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应急的研究。最后是要加强抗震救灾。现在中国富裕了,有些建筑的设防标准、抗震标准应该提高。我们的标准和世界上建筑强度的标准相比,目前还比较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