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土地革命阶级路线中对中农的政策是
 

[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土地革命阶级路线中对中农的政策是

发布时间:2019-04-09 04:18:15 影响了:

  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起来,逐步实现青年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化,是党交给共青团的战略任务。在团结和教育青年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看待青年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表现?
  重在表现就是着重看社会实践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青年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同他们的本人表现,既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而重在表现。也就是说,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家庭出身,但是更要着重看他本人的表现。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或者表现为忽视成份的观点,不承认家庭出身对本人的影响;或者表现为唯成份论,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一切,否定本人表现。这都不合乎党的政策,是不利于团结绝大多数青年实现革命化的,因而也是不利于革命事业的。
  什么叫表现?表现,就是人的社会实践。重在表现,就是看人重在社会实践。毛主席说过:“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当然,判断一个青年,也要看他的实践,看他的行动效果。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是人们主要的社会实践。看人的表现,主要是看他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表现,尤其要看在阶级斗争中的表现。一般的表现要看,而更重要的是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表现,在大风大浪中的表现。也就是看他在革命斗争中,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一边,还是站在资产阶级那一边;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拥护党的领导,还是反对党的领导。
  重在表现政策是阶级斗争的需要
  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贯彻执行这个政策,可以鼓励青年坚决沿着无产阶级革命化的道路前进;贯彻执行这个政策,是关系到团结绝大多数人的战略问题。这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需要。
  家庭出身,当然对人是有影响的。但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本人没有选择的自由,而走什么道路却是完全可以由本人选择的。一个青年站在什么立场,走什么道路,主要的是看本人的思想和行动,看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表现。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可以使那些家庭出身好的青年,不是满足于自己的出身,而是时刻警惕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不断改造自己,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也可以使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不因为自己的出身不好而灰心失望,使他们知道,只要努力改造,不断进步,同样是有前途,有希望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进行革命和建设,其中就包括剥削阶级子女在内。不团结他们不行吗?不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去团结他们,教育他们,改造他们,使他们逐步脱离剥削阶级的影响,跟着党走革命的道路。我们不是常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是要彻底消灭阶级吗?消灭剥削阶级,这是一场长期的、严重的阶级斗争,这其中包括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中,消灭剥削阶级的一切。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剥削阶级的子女,使剥削阶级后继无人的斗争,就是这个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剥削阶级是不甘心死亡的,它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继承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子女从小同他们“住一屋,睡一炕,吃一锅”,是他们首先要夺取的对象。让剥削阶级子女成为革命的接班人,还是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人?这是无产阶级在实现消灭阶级这个历史使命的斗争中,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场阶级斗争。
  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是按照兴无灭资的方针,教育剥削阶级子女进行思想改造,确立无产阶级立场,背叛剥削阶级,把他们争取到无产阶级这一方面来。所以,重在表现是无产阶级向剥削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政策,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阶级政策。这个政策是团结绝大多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
  有人认为,实行重在表现,就无法进行阶级分析了,就不能贯彻阶级路线了。是这样吗?不。重在表现,恰恰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人的。对一个人进行阶级分析,就是看他站在什么阶级的立场,做的事情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不但分析他的出身,而且更着重分析他的表现。这样做,才是真正把阶级分析贯彻到底了。只有这样来进行阶级分析,才能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
  绝大多数剥削阶级子女是可以改造的
  实行重在表现的政策,是建筑在相信绝大多数剥削阶级子女可以改造这个基础上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矛盾斗争,都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客观规律。阶级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说明,在阶级斗争决战时期,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内部,会有极少数人被敌人腐蚀和收买,而变成叛徒或工人贵族;另一方面,剥削阶级内部的分化也非常激烈,非常尖锐,必然有一部分人转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吸收从其他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补充自己的队伍。
  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只能消灭,不能改造。但是,对剥削阶级中的个人来说,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剥削阶级的子女尤其是这样。对他们,既要看到受剥削阶级家庭影响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可以变,可以转化的一面。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这种转化的事例很多很多。大家熟知的邓中夏同志,澎湃同志,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以后,背叛地主阶级家庭参加革命,后来分别成了我们党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者。解放初期,还有丁佑君等同志,他们也是剥削阶级的叛逆,党的忠贞儿女。
  至于在解放后长大的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改造过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毛主席说:“过去的剥削阶级完全陷落在劳动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不想变也得变。”对剥削阶级子女来说,变,更是大势所趋。因为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还有广大工农群众的社会力量。这些是改造他们的最根本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任何人只要革命,只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前进,都是有光明前途的。反之,就没有出路。剥削阶级子女,虽然生在剥削阶级家庭里,但是他们没有亲自参加剥削,同剥削阶级分子是有区别的。他们年纪轻,要求进步,可塑性很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做剥削阶级的殉葬人,而要求向革命的方面转变。我们革命者,不但欢迎他们进步,而且要创设条件,促进他们向革命方面变,并且争取他们变得快一些,变过来的人多一些。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是给他们以出路,促进他们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