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师徒之间“隔膜”的对话:师徒之间的对话
 

关于师徒之间“隔膜”的对话:师徒之间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9-04-09 04:45:39 影响了:

  李: 小刘看到第一期《中国青年》了吗?  刘:看了,我正要去找你呢!读了振庭同志写的《变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为友爱》的文章,我们团支部还展开了一场辩论呢!  李:哦?这倒很有意思,是怎么争论的?
  刘:争论的双方一致认为,“变隔膜为友爱”,这个 问题很重要。在我们工厂,师徒间同样也有隔膜。看法不一致的是:为清除师徒间的隔膜,青年“这一方”有没有责任,有没有一个正确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李:这个问题提得好。青年同志是怎样看的呢?
  刘:有的青年认为,徒弟所以要向师傅学习,尊重师傅,是因为师傅有技术,有经验。现在要搞现代化,引进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在新技术面前,新老工人都在一条起跑线上。老师傅的技术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还有什么可学的?再加上他们思想保守,要消除师徒间的隔膜,责任主要在老师傅!
  我觉得这些话不大合情理,可又找不出多少论据说服他们。
  李:这个问题是应当讨论清楚。这些青年讲,生产日益自动化,在新技术面前,师徒要共同起步去学习,这话有道理。而且,在学习中,青年人因为有文化,脑子快,身体好,学起来还要快一些呢!老工人的条件就差些了,他们要改变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习惯,重新学一套新东西,是很艰苦的。何况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年纪大了,手脚也不大灵便了,学习新技术倒可能比徒弟还要吃力呢!
  刘:照你这么讲,老工人的经验都没用啦?
  李:不能完全这样说。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技巧”的工种越来越少,“熟练”工种越来越多。就拿电子行业里常用的焊接技术来说吧,许多老工人曾经拿过几十年的烙铁把儿,可以熟练地焊出又小、又圆、又匀的焊点。这是刚进厂的青年工人望尘莫及的。可是,昨天我到电视机厂去参观,那儿的工艺全面革新了。电视机印制版上的元件插好后,由流水线带着经过松香油和液态焊锡的浪峰,一下子,七百多个焊点就同时焊好了。焊点又小、又圆、又匀。青工和老工人一样坐在流水线旁边,往印制版上插元件,只要手疾眼快,就能干得出色。随着生产发展,新的代替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老工人,对这种淘汰了他们一些技术、经验的革新,是应该感到高兴的,因为这标志了时代的前进。
  刘:可是,有些青年就是以此为理由,才不尊重老师傅的。
  李:只在流水线上比快慢,就瞧不起老工人,这当然是不对的。青年人应当想想,今天这个先进的生产条件,并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解放初咱们这个厂,只有两排破工棚,一台皮带车床,几十个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今天发展成一个设备先进、产品远销国外的大厂,这厂房的每块砖都浸透了老工人的汗水,每台机床都凝聚着老一辈为后代造福的崇高精神啊!今天青年人的生产、学习条件,正是老一代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我看,倒是有些青年
  人,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条件为国家多做贡献,才是应该感到惭愧的。
  刘:可惜,老师傅的技术已经无用武之地了!
  李:不能这样看。老师傅的经验有不少目前在生产中还是非常需要的!历史的发展,生产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的现代化,要从中国眼前的实际出发,不可能设想在一个早上,把原有技术统统抛掉,全部换成崭新的。要在现有基础上挖潜、革新、改造,老师傅的生产经验当然很重要。将来,即使自动化程度更高了,在很长的时间内,制造和维修这些新设备,还大量需要现有的技术,甚至要靠手工的锉、钻、刮、磨。就说使用了波峰焊这种新技术吧,个别焊点的漏焊、虚焊仍是难免的。要补焊,也还需要烙铁,如果我们只能焊出又大又歪的焊点,甚至造成连焊,那怎么行呢?
  刘:你这话有道理。不少青年工人也注意向老工人学习基础技术,可是,一讲到革新,师徒间的“隔膜”似乎又突出了。老师傅爱瞻前顾后,思想保守。
  李:老工人接受新事物慢一些,这是不足为怪的,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成“保守”。他们的“慢”,往往是多年经验造成的谨慎,这也是对生产负责的表现。就拿我过去经历过的一件事讲吧。一次,我提出把一种银接点,从切削加工改为冷dun成形。老师傅一听十分高兴,立刻帮助我做冲模,革新很快就成功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成功使我头脑发热了,马上又提出要把一种连接套,从钢件改成工业尼龙件。老师傅们有些犹豫,劝我多考虑考虑。我哪听得进?觉得他们“保守”,坚持要改。那时工厂管理混乱,说改就改了。费了很多工时,模具做好了,零件压出来,装到了机器上。可是,机器出厂前一天气温特别高,尼龙件因为材料不对头,都软了,根本起不了连接件的作用。机器出不了厂,眼看一个月的计划完不成,厂长急得团团转。结果,不光模具报废、革新失败,那天还组织了五台车床、六十多位钳工师傅加了一夜班,才把尼龙件换下来,把二百台机器送出了厂。我这才明白,老师傅哪是什么“保守”?他们是想得比我远,比我全面呀!现在,我们一些青年人埋怨老师傅“保守”,不也是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吗?
  刘:对,这个问题我想得不够,你讲的有启发。其实,师徒之间,绝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关系。老一代工人师傅有许多优秀品质,许多宝贵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就说“四害”横行的时候吧,不是许多青年人不顾老年人的劝阻,“冲呀”“打呀”地上了当吗?有些人成天红着眼“造反呀”“革命呀”,在邪路上走得很远。我们的老师傅呢,多数人没有上当。不少老工人当了“保皇派”,自动组织起来保护工厂的财产,坚守生产岗位;他们对一些极左的口号,直觉地感到不对劲儿。这正说明,老一辈在复杂的斗争经历中积攒下来的一些哪怕是不成理论的经验,对于青年人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新老工人之间的某些隔膜也和这十几年的动乱有关。“四人帮”打着支持青年人“革命”的幌子,向青年人散布的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类的毒素,至今还没有完全肃清,因此老工人对某些青年人看不惯,师徒关系很不和谐,或者敬而远之,或者弃而远之。要改变这种状况,很要紧的就是师徒之间加强思想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提倡尊师爱徒。特别是青年人,对老一代要有一个全面的看法,要尊重他们,学习他们的长处;对自己要一分为二,看到自身的弱点。这样,双方都寻求共同的语言,才能增进团结,变隔膜为友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