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

发布时间:2019-04-11 05:05:38 影响了:

  摘要:课堂语言,是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语言运用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1.课堂语言应努力做到声情并茂;2.教师自身应加强修养,提高课堂语言的质量;3.揣摩技巧,把握课堂语言的规律;4.课堂语言努力要做到丰富多彩。
  关键词:课堂语言;声情并茂;修养;规律;丰富多彩
  语言是交流思想和传递情感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它又是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对于教师来说,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对语言的要求就特别高,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既然教师课堂语言在教育教学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吸引力,像磁石吸铁那样吸住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课堂语言应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激情地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声情并茂不是提高嗓音,矫揉造作,而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比如语文课文中要以课文中某高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动情。自己动情,才可能使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动情,语言就会有感情的冲击波,这种感情的冲击波是肺腑心声的吐露,能叩开学生的心扉。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教师感情充沛的朗读能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去深刻地体会全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崇敬和爱戴。如果教师再能够声情并茂地讲一讲周总理关心、帮助贫困劳动人民的事,比如一件衬衫的故事,一个降落伞包的故事,隆尧大地震周恩来总理在风沙中与人民一起抗震救灾的故事等,学生就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周总理,怀念和爱戴周总理的感情。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再高,也不能独占课堂45分钟,表演“独角戏”,即使教师能把课文内容讲得声情并茂,也不能让学生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听众”,教师代替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只会变得思维懒惰、不思进取。
  二、加强修养,提高语言质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课堂语言方面制定出一个高层次、高质量的目标。
  教师授课语言应追求准确、规范、通俗,有艺术性。艺术性则是教师授课时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技巧、语言的响度、语言的节奏等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产生影响。那么,语言甜美、清楚正确、语气和蔼、语速适中、生动形象、语调顿挫富有感染力都是教师授课时应尽量发挥好的,这样将对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
  授课时语言应努力做到有魅力,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吸引学生注意听、乐意听。另外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如果教师讲起课来辞恳情切、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就会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致,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揣摩技巧,把握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只有掌握了教育规律,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讲课有技巧,语言又有语气、语调、节奏的规律。甜美的语言除浸透感情外,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和不失庄重;语气严肃、庄重不失有热度;语感活泼动人,但又无矫揉造作之嫌,始终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妙的兴味,这就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尽量使自己和他们接近,符合他们的口味,将教人升华为感人、服人、育人。比如对于教学同样一个问题,由于学生不同,当时的教学坏境不同,教师的个人风格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揣摩讲话技巧,把握课堂语言的规律。
  通过上课,我总结出了课堂语言的几点规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四不讲”:一篇课文学生读不熟不讲;课文中容易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没有求知欲望不讲;学生不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得其解时不讲。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说的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一句话,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时,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才讲,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课堂语言要努力做到丰富多彩
  语言贫乏,干瘪无味,是教师语言的大忌。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地遣词造句,善于从众多的词汇与句式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入耳入心。
  语言要新鲜。中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语言新鲜、多彩,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指导学生作文,讲观察的重要性,若教师总是说“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的要仔细”,学生味同嚼蜡,毫无吸引力。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扑入眼帘的东西要看仔细,脑子里转一转,刻下痕迹,切不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下次说:“要看仔细,识得事物独有特征,要体察入微,辨毫析厘;要深入底里,识得真气。”之后再说:“反复观察,巨细不漏,细微处尤其看真切;多角度观察,看出层次,看出多种形态,边观察,边联想,使静物活化。”
  “演”“说”结合。教师授课时不仅要学会说,还要学会演。课堂上运用自主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像个“导游”,领着“游客”去跋山涉水;像个法官,评一评谁说得更有道理,体现出“演”“说”相结合,不但让学生感觉到教师面目慈祥可亲,情感丰富,而且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舒服。当然,传达感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一个眼神、一投足、一抬手、一倾身……都可以帮助教师的谈话,让课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贴近生活,贴近自己,使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会学、巧学,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语言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有快感,让学生喜和爱,把死的教材、教条这些僵硬的知识坚冰化解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悠悠春水,让干燥的道德枯枝在“润物细无声”中萌发出青春枝叶。
  作者简介:
  周恩国,男,威县王村中学优秀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