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5:16 影响了: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要体现这一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不应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而应让学生在放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下与教师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实现师生互动呢?本文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互动情境,拓宽发展空间;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课堂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应摆正心态,将自身角色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不以权威自居,应尊重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启发鼓励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用木条制成的长方形相框,问学生怎样求木条的总长度,学生自然想到先测量木条的长度。然后教师微笑着问:“你想怎样求木条的总长度呢?”思考片刻后,一个后进生回答:“量一量四根木条的长度,然后把它们一一加起来。”教师给予了肯定。一个中等生说:“只要量一条长边和一边短边的长度,然后用长乘以2,再加上宽乘以2,就可以了。”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一个优秀生说:“只要量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长度,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再乘以2。”教师也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教师没有强制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而是说:“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求木条的总长度,都是正确的,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容易理解,以后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在后面的一系列练习中,学生逐步体会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最佳方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长有了表现的空间并得以实现,更为师生互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创设互动情境,拓宽发展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而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是点燃这火药的火柴,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
  如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里面盛水5立方分米,投入一块石头后,量得容器内的水深15厘米,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答本道题的关键是理解“石头的体积就是上升了的水的体积”这一数量关系概念。在许多学生头脑中“石头的体积”与“水的深度”两者并不相干,让小学生直接理解这个数量关系比较困难。为化解难点,我创设了下面的互动问题情境。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怎么做呢?
  (个别学生有所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愁眉苦脸)
  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请大家回忆一下,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都伸出了小手):记得记得……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呢?语文中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与这道数学题目有什么相干呢?
  生:我知道,我知道……
  师:请同学们的思绪回到这道题上来思考一下,投入石头之后容器内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边实验边让学生观察)
  生1:上升。
  师:为什么会上升?
  生2:因为石头需要占据容器内一定的空间。
  师:那你觉得上升了的水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生3:石头的体积与上升了的水的体积有关,石头的体积就是上升了的水的体积。
  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4:要求石头的体积,只要求出上升了的水的体积。
  师:对!如果石头是规则的立体图形,我们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可以直接算出石头的体积;如果石头形状是不规则的,无法直接计算它的体积时,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求上升了的水的体积。现在会做这道题了吗?
  生(齐):会!
  通过两个有关联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探寻容器水深量数变化的原因,从而借助想象发现了容器内的等积关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快乐。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强烈的求知欲,与教师来了一次成功的互动。
  三、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数学课堂总是在解决问题,至于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由于设计不同,可能对教学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当教师把一个发散性问题抛给学生时,就如把学生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解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互动往往就是在这种发散性问题的延展中不断生成演绎。
  如讲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②女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③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④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⑤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⑦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⑧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这些发散性问题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犹如给学生的思维添加了催化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又如:六年级甲班有48名学生,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本单价为5元的书,书店对购买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利用以上信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购书方案。
  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
  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钱付得少,且多得到2本书。
  3.与其他班一起购买,全班共付:5×90%×48=216(元)。
  学生在相互合作和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好,明确了运用不同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发散性问题的设计,还可以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想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解题策略,同时学生也敢于、乐于、善于参与这样的交流活动,乐于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思维的求异性和简捷性。
  教学永远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恰恰体现了这两方面协同发挥作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的过程中更好地合作教学。
  (责编 陈剑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