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4:39 影响了: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它是小学生加深对教材理解的重要保障,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本文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大家都知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朗读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只起到点缀的作用,无需过多的关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随意朗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无明确的目的。
  2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讲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学生的朗读。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朗读都不到5分钟,而且部分朗读都是来去匆匆。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教材的生字生词,但给予的朗读时间却很少,许多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开始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这样轻易被忽视掉了。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二、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1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循序渐进,让学生“会”朗读
  俗话说:人伸出的五个手指都会有长有短。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天就有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别。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这就是具有特殊性的朗读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朗读,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对于一部分后进生,如果他们能把一篇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下来,那么,就是满分了。而相对于优秀生,就必须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朗读,不仅要用嘴巴读,还要用眼睛、眉毛,用表情、肢体语言等参与朗读,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血管都充满情感来朗读。要让听者不观其人,便知其表情。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力求多样化。朗读中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但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朗读的内容不仅可以是课本上的,而且可以是课本以外的童话、故事、寓言、诗歌等,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注意将所读的内容与客观事物的观察表达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发展。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一位优秀教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他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他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时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读的能力往往也很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我从读准字音入手,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标出生字,标注音节,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5注重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朗读教学还应注重科学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朗读,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给予肯定。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感情真饱满”,“你读得好棒”。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提高。会读得更精彩。在评价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2]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