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如何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何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1:26 影响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激活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背景是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精选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连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上,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因此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背景作为学习材料,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充分激活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用来装东西的盒子,如牙膏盒、茶叶罐、可口可乐罐、粉笔盒等,并观察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地找,有目的地观察,到课堂上带来了很多的物体。我便提议:“你们能把同小组同学带来的物体按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摆放好吗?”提议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马上进行小组分工,很快就摆放好了。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每组形状相同的物体在数学图形当中分别叫什么名称吗?”同学们一听兴趣十足,在小组当中猜想出了很多名称,如“长盒子”“圆柱子”“方正形”等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地进入了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是多么地有趣和有用。
  二、权力回归学生,“温暖”充满课堂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三、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也要求教师“课要上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师既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鲜活的数学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教学用简便方法运算时,有些同学对“156-97=156-100+3”中先减100再加3总是难以理解。在此我们就可通过还原“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我们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经历来得到解释:妈妈有156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件97元的衣服,妈妈给了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所以妈妈的钱现在就剩156-100=56(元),而售货员还应找还给妈妈3元,所以找回的钱是多付的部分应再加上3元。因此我们把减去97看成减去100,就多减了3,那么就因该再加上3。这样,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总之,生活中的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数学将不再抽象难懂,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充分体验数学的生活应用,使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