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寻找教育家成长智慧(中)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
 

寻找教育家成长智慧(中)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13 影响了:

  研究,让教育更精彩;研究,也让任勇的人生更精彩。  任勇说自己是在不经意间走上教育研究之路的,其实不然,从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到第一本书出版,就为他日后的教育研究奠定基石。任勇清晰地记得,1984年,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在一次地区级的学术会议上交流,时任福建省普教室的林铭荪主任看见他那么年轻,又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你写得很有特色,从现在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将来一定大有出息。”这么简短而平常的一句话,在任勇的脑海里却掀起阵阵涟漪,在他的心灵深处点燃智慧火花。从此,任勇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教育研究之路,而且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也就是从那时起,任勇一边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一边就在学校里搞起教育科研来。他撰写了《趣味数学与智力发展》一文,很快被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刊用,并收获了人生中第一笔的稿费,虽然只有18元,却让他永生难忘,因为从某种意义说,论文发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稿酬的范畴。第一篇论文的发表,让他看到教育研究领域广阔的前景。他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撰写了《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投寄湖北大学《中学数学》,也很快发表了。1984年10月,他带着这篇论文参加了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作为会议中最年轻的代表,他第一次受到数学教育界的注意。
  两篇论文的发表和全国会议的参加,给任勇带来极大的教育研究热情和教育写作动力。从此,他更加注意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正是他的孜孜以求和厚积薄发,一篇篇教育教学论文如雨后春笋从他的笔尖不断生成。先是发表数学解题方面的论文,之后发表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之后又发表学习科学方面的论文,之后又发表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从“学科研究”到跳出“学科研究”,是一种超越。迄今为止,任勇已有近千篇的学术文章正式发表,为当下的教育界书写着教育神话,创造着教育奇迹。在任勇的办公桌上,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福建中学数学》杂志,在这本杂志中,几乎每一期都刊载他的一篇文章。据悉,任勇已向该杂志提供了72篇稿件,如果全都刊登出来恐怕要到2015年。目睹“任勇作品年表”,近千篇发表的文章让我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很难相信,从班主任兼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到学校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副局长,担子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少,可他却在繁重而冗杂的工作中,一边出色地完成任务,一边潜心地研究教育,其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1988年3月,任勇的第一本书《初中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本书在他众多的著作中也许含金量不是很重,然而,这毕竟是他的处女作,是他教学生涯和教育研究的里程碑,也对他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任勇说:“拿到新书时,我爱不释手,就像怀胎十月的母亲,看见自己的新生儿一样。”而在今后的日子里,任勇并没有“计划生育”,一个个“新的生命”在他的弹指间迅速地诞生,也即将圆了他出版“一百部书”的梦想。无论是发表文章,还是出版专著,这些既为任勇的教育研究夯实地基,也为他的教育研究带来“源头活水”。
  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教育研究的大门,也逐渐让任勇尝到了教育研究的甜头。任勇由此感言:“至少我能站在‘巨人’肩上搞好数学教学工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搞好教育管理工作。我忽然发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就不会人云亦云。因为教育工作复杂多变,涉及因素多,没有自己的思想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是啊!教育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付诸行动,且研且行,知行合一。在“行”中还要“思”,需要“行思并重”以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后行的境界,最后悟出教育之道,探求教育真谛,做一个研究型的教育行动者。
  “研究,让教育更精彩”是《任勇:研究,让教育更精彩》这本书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任勇对教育研究做了翔实而深刻的分析。在“以研究为力量推动教育发展”这一栏目中,他强调了教育研究的六个方面:一是“基于案例的情境研究”,二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三是“基于群体的合作研究”,四是“基于个体的自主研究”,五是“基于原创的独到研究”,六是“基于经验的反思研究”。每一个方面,他都用具体、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说明和解读,让读者更有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也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
  在书中,任勇还向读者明确了他的“研究之观”,他相信,通过研究,可以“提升精神的高度”,可以“保持思维的深度”,可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可以“具备透视的远度”,可以“追求探索的精度”,可以“改变眼界的角度”,也可以“超越自我的气度”。
  当然,对教育而言,其涉及面广,涉及因素多,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必须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离开情境的研究,只能是理想化的研究,甚至是机械的、空洞的、凭个人经验的研究。在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境研究,是研究成果价值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基点,也是通过案例架起研究者话语与实践者话语对接的桥梁。
  思考和钻研,已经成为任勇教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任勇向我透露出他乘“机”学习的一段“小插曲”。他由于公务出差或学术活动,有比较多的乘坐飞机的机会。乘坐飞机虽说是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多少也会耗去一些时间。有一次,他出差到海口,返回时到了机场过了安检,才被告知飞机至少要7个小时之后的23点才有可能到来,才能决定是否起飞。没有退路了!他便决定在机场干活,找一个僻静处,坐在地上,把电脑放在椅子上,处理近期的一些“杂务”。一是写“校长论坛”稿,虽平时有些积累,但苦于没时间“下手”,现在时间“送上门来”,一口气就写成了——《校长课程领导之“走向”》。二是整理了为校长课程班的讲座稿《文化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之修炼》,并制成PPT。三是草拟了为《福建教师》的稿约《多媒体网络教学十问》。累了,就借机把机场送来晚餐给消灭了,算是休息。其间,还读了半本书。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在机场学习或写作,效率还真高。上了飞机,他突然发现,乘机完全可以“乘机”学习。于是,他居然还总结出“乘机”学习的六大优势:一为不受干扰、二为有人服务、三为被迫“自觉”、四为偷时之乐、五为可学可歇、六为“放飞”思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