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松花石塔石 石中奇葩,松花石韵
 

松花石塔石 石中奇葩,松花石韵

发布时间:2018-12-24 09:50:59 影响了:

  根据考古发现,砚的起源是研磨器,滥觞于新石器时期(大约六千年前)的彩绘器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手握长形墨锭的出现,纸张取代竹简而普遍使用,因此,砚池也在加大变深,真正意义上的书写砚成形了。这一时期,除了青岩、细沙岩等石砚,玉砚、漆砚、陶砚、铜砚、瓷砚等各种材料的砚也应运而生。
  唐武德年(618~626年)始,端石、歙石等砚石横空出世,砚坛出现一场重大的革命,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艺术特质的文人砚诞生了。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苏易简在《砚谱》中说:“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四大名砚”说法形成,后世虽有变动,大体如是。
  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开创了中国“文房”的先河。北宋以来,文风尤盛,与文字同兴的砚台,成为文房不可或缺的镇物,要求也越加苛刻。米芾《砚史》说:“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扣之坚声,稍用则如镜走墨。”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中说:“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苏子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写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文人大家对名砚的特质归纳:一,软硬适中。二,发墨不损毫。三,肌理细腻。四,质地精良。五,纹理曼妙。六,砚材珍贵。
  松花砚的历史沿革
  历史的时光穿越千载,足以与“四大名砚”比肩的大清国宝松花石砚,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清圣祖玄烨拔擢为御用砚石,成为名砚中的至尊。松花石硬度为4.0~4.5之间,与传统名砚的硬度大体相当,符合软硬适中。适于雕琢的要求。松花石早在成为砚材以前,就长期做为磨刀石使用,这与苏轼“洗之砺,发金铁”的说法如出一辙。其实,名砚材都有磨石的功效,只是粗细不同而已。康熙朝大臣陈元龙在《格致镜源》中说:“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这与苏子所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完全一致。也就是“细腻”的本意。即能磨砺,又能下墨,还不伤毫,这样的石材,可就不只是颗粒粗细的问题,其中大有玄机。
  20世纪80年代中叶,安徽歙砚机构与北京地质大学,对歙石进行了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揭示了砚石的发墨原理及砚锋的自磨性。其成果称为“歙砚的自磨刃发墨原理”,歙砚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多硅白云母占50%~60%,蠕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其余忽略不计。在砚上研墨,其实就是砚面切割墨体,砚是切割工具,刃是切割工具的关键部位。从几何形态上看,刃有四类:零维(点形)刃,如锥子的尖端;一维(线形)刃,如刀具的刀刃,它可以是直线形,也可以是曲线形;二维(面形)刃,如锉刀的锉面;三维(体形)刃,如狼牙棒的棒面。砚是二维刃,由砚锋构成,包括零维(点状)锋、一维(线状)锋和局域二维(面状)锋。优良的砚锋都呈曲线状,常见的有鱼鳞状、花�状和折线状。多硅白云母和蠕绿泥石多呈曲线状砚锋,石英则呈点状砚锋,多元体配合的二维砚锋,形成对墨体的有效切割。
  砚面上砚锋的间距,决定着被切割墨体的墨粒大小,因此,砚锋密度和发墨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扫描电镜照片的测量结果,将砚面锋分为四类:疏锋型、中锋型,密锋型、高密锋型。中锋和密锋砚面型刃的砚锋,间距在1微米左右,切割墨体所出的墨粒为微米级,呈胶状,即“发墨如油”;用高密峰型刃所得的墨粒更细,切割速度变慢。即“滑感”;用疏锋型刃得到的墨粒较粗,多在微米级以上,即“粒感”。优质砚面的砚锋,属于中、密锋型。由此可知,砚的发墨效果。取决于砚面的矿物组成、砚锋形态和密度,这就是砚的发墨原理。
  一般来说,线状或点状砚锋,经过长期研磨之后,会变钝而逐渐失去切割作用。而歙砚由片状矿物构成的砚锋。呈叠瓦状排列,与砚面斜交成线状锋,若某一水平的线状砚锋消失,另一水平上的线状砚锋将自动出现。所以说,歙砚砚锋具有自磨性。很多古老的名砚,如今仍然发墨如初,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发墨原理和砚锋的自磨属性,总称为“自磨刃发墨理论”。是评价名砚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
  松花石与歙石相仿,力浅海相沉积的硅质泥晶灰岩,主要成分是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物质。优质松花石沉积稳定,石英等硬质颗粒呈曲线形排列,构成松花石的骨架,整体形成面型刃的砚锋。与歙砚石等名砚的发墨原理基本相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   康乾砚作所出松花石砚,皆出于天下琢砚名门高手。砚作制松花石砚之初。国手金殿扬即供奉内廷。康熙五十一年(1708年),吴门顾公望奉旨入内廷专事琢砚活计。雍正九年(1731年),又招琢砚名匠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三人入宫。这些明清之际的高手,是清宫松花石砚艺术价值的保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御制松花石砚除供皇帝、皇族使用外,主要是恩赐功臣,藉以达笼络、统御之功。康熙四十六(1707年)年以前,封疆大吏陈元龙蒙赐一方绿色松花石砚,颇感皇恩,并将此事载入他所编著的《格致镜源》书中。豫章巡抚纳兰常安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入京陛见,蒙赐一方松花石砚,他将此事记入所编《宦游笔记》并说“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而藏之,以为子孙世宝。”
  松花石砚在清朝地位如此特殊,足见其珍贵程度,康雍乾皇帝。也不乏溢美之词。康熙帝在《松花石制砚说》中写道:“松花石砚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磨腧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雍正帝常用松花石砚背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帝在《西清砚谱》序中说:“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自明以前,无有取为砚材者,故砚谱皆未之载。”松花石砚“我生也晚”,其质地、性能,足以与宋说“四大名砚”比肩,而多变之色彩,则胜出古砚远矣。
  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收录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成交记录,其中500方砚台中,成交金额单款超百万的有:
  
  从以上拍卖纪录可以看出:
  一、松花石砚四方,拍卖成绩不俗。
  二、从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来衡量,国人对砚文化,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民国文玩鉴赏家赵汝珍老先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感慨道:“所有古玩。其价值与年代为正比例。越传越贵,即今天贵于古时也。征之各物,无不皆是。但唯一例外者。就是砚价。”砚价到民国时期跌入低谷,至今仍不能与其它艺术品同日而语。有人认为砚台已失去实用功能,导致价格低下。其实,我国的古董,大多都已失去实用功能。晚明文震亨著《长物志》,“长”者,多余之物也。琳琅满目的文房清玩,鲜有生活必需品。却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有人认为。这是文化缺失的表现。这倒是有几分中肯,因为收藏、甄别古砚,需要更高的文化功力。
  当砚台退出实用领域时,它同时也走进了历史、文化与艺术中。明清以来,多少文人名士、琢砚高手,将诗、书,画、雕等文化艺术与高古的砚文化融于一炉,将砚文化推向巅峰,大清国宝松花石砚的辉煌,正是这种历史与文化结合的体现,也是最值得珍藏的所在。
  《兰亭序》的作者右军先生有《笔阵图》妙文:“纸者阵也;笔者刀矛也;墨者盔甲也;水砚者城池也……”面砚如守城砚,砚田似有不可承受之重,但亦可反观砚池于文人心中之重。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将名砚与和氏璧相提并论,极言名砚之珍贵。
  文字与砚田同兴。古砚是东方文明历史宝库中的镇物,是传统文人辛勤笔耕的良田。华夏民族在砚田中播撒文字、培育文明。千古文章,在古老的砚田中汩汩流淌,恰似一脉相传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赏石文化,来源于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则是中国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根基。魏晋南北朝是“文字的自觉时代”,是我国独特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士人回归自然、注重意境和生命的体认,成为风尚。于是有了竹林七贤的纵情山水、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醉石,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都打上了魏晋的烙印。
  松花砚石。在中国的众多名砚石中,是唯一能够体现山川秀美的奇石。即使在我国众多优秀的。能够展现山水景观神韵的观赏石中,松花石也能脱颖而出。赏石文化基于寸尺千里的缩景艺术,即是“芥子纳须弥”,以小见大。正如《长物志》中所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水大文化,浓缩于案头之上,拳石之中,别有意境与情趣。山水景观包括山峰、岩石、断崖、峭壁、瀑布、平原、丘陵、海矶、岛屿、湖泊、河流、树木、山野人家等。松花石在这些领域中,以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都有不俗的成绩。
  松花石的特点
  在众多观赏石门类中,松花石丰富的色彩,是其他石种无法比拟的。松花石的基本色为绿、紫,黄,其它还有灰、褐、黑等色,每种颜色都有深浅之分,加上相间色、渐变色、混合色等诸多颜色,松花石就像调色板,色彩绚丽、应有尽有。笔者藏有葫芦套的彩石数枚,多变的色彩,绘成美妙的图画,令人爱不释手。无论是松花石、砚,还是雕琢艺术品,都要善于发现美妙的色彩。并且珍贵对待,精心设计,物尽其用。
  质地精良、软硬适中、手感温润细腻,这也是松花石的重要特色。软硬适中是生成松花石独特形态的基础。石质过硬则难以出形,石质过软则粗糙暗淡。松花石表面呈亚光而不生光斑,感觉柔和。手感细腻更有讲究。细为光滑,腻是细嫩而略感涩滞。细腻即不是一滑而过,又是感觉舒适而意味无穷。古人称其为:“有若小儿肌肤,温软细嫩而不滑。”又比为:“温润如玉环之躯、飞燕之肤,人手使人心荡。”端木蕻良老先生喻为:“似婴儿的脚后跟。”这些比喻看似关乎情趣,其实更是道出文人砚石的真谛。
  松花石的价值,同松花砚一样,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之中,而价格是市场认知的体现。对于松花石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在观赏石界内而言,松花石的形、质、色、纹、韵及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业内对松花石并不十分熟悉,认知程度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文化研究尚需加强。
  (2)加大对外宣传、交流的力度。
  (3)推动松花石产业化进程。
  第二,松花石与观赏行业,如何进入主流艺术品市场,而体现精致藏品的价值,也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中,收录的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观赏石,单款价格成交人民币超过50万元的有:
  
  从以上奇石拍卖情况看到:
  一,基本是都是古石。
  二,价格理性。
  古代赏石,有着明确的文化定位,是中国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赏石,却游离于主流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外,这需要我们思考很多问题:
  一,疏理当代赏石的特点,找到文化的归属,建立当代赏石理论体系。
  二,建立赏石评估体系,实现与艺术拍卖市场对接。
  三,精典藏石走向高端市场,需要精英文化的配套,这有待于石界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松花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松花石人,荣幸地遇到了能为祖国绚烂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机遇,这是历史的承担。当松花石与中国现代赏石,真正融入主流艺术品之中时,美石就完成了生命的回归。   前行中的通化市观赏石协会
  吉林省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成立于2008年,现有会员115名。几年来,该协会以弘扬石文化为主线,以打造松花石品牌为重点,以开展各类活动为依托,以提高会员素质为中心,坚持“提升、同享、共荣、发展”的理念,协会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松花石的收藏在通化市已成为主流,这一具有贵族血统的观赏石,是奇石苑中的一朵奇葩。近两年来。当地石友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精品沉淀在当地,这与协会的努力密不可分。目前,全市共有松花奇石和松花石砚经营展馆及私家藏馆800余户,全年营业额突破亿元。
  协会举办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08年,协会成功举办了通化市首届“迎奥运”松花石展交会,精品松花石的首次亮相,立即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和由衷喜爱;2009年,协会参与组织了长白山世界矿泉水节松花石博览会;2010年参与组织了吉林省松花石文化旅游节,通化市观赏石协会两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吉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通化市夏季松花石精品展……近年来,石友中有50余方松花石获得全国及省内金银大奖。
  协会积极倡导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理念。目前,石友收藏的松花石中,绝品和极品达到上百方,精品松花石上千方。有很多松花石精品在《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等主流媒体中亮相。
  协会的广大会员积极热爱公益事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汶川大地震、抗洪救灾、扶贫救困及松花石文化的传播,宣传中,慷慨解囊,赞助捐款36人次,总计捐款达22万元。三年来,协会参与和组织松花石理论研讨会、松花石知识讲座10余次。在《中华奇石》、《宝藏》、《鉴石》等主流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
  协会会员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瑞�松花石交易中心和大安松花石产业园区奇石经营和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大力发展松花石产业的同时。通化市积极发展松花奇石、松花石工艺品等石产业。目前,已开发出了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饰品、摆件、保健品等五大类,1200种产品。其中,松花石手把件和饰品被省、市定为旅游推介纪念品。松花石产业已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松花石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期待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抓住机遇,创新理念,全面提升,加速发展。在赏石之路上再续新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