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9:41 影响了:

   [摘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突出说明了发展是首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生产力的内涵,赋予其丰富的人本意蕴。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生产力 全面发展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生产力的内涵,赋予其丰富的人本意蕴。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发展的资源论
  一般来说,生产力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因而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把自然资源纳入自己的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之中,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和程度。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类确实投入了科学技术知识、物质基础结构、各种设备等自己创造的东西,但更多的资源都是自然界提供的,而不是人类自身所能创造出来的。即便一部分投入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也是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没有自然资源,就没有人类社会生产力。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不可再生的非生物资源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突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生态严重失衡和环境系统恶化,这势必造成生产力系统的退化,极大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郑重地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见,只有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力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也曾描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它具有运动永不中断、延续发展的特性,但也说明了这种延续性是以自然资源的持续支持力为基础和条件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把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视为同一个发展过程;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以“和谐性”生产力取代传统的“征服性、掠夺性”生产力,自觉地协调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把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建立在自然资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相协调;不仅给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论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动对象、劳动者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既包括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作为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存在物,生产资料的创造者,是活的劳动;而生产资料作为“物”的要素,则是死的劳动,属于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力量的延伸。马克思肯定地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劳动者的主宰参与下进行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没有劳动者也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人们创造并且掌握和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特别是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不仅含有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一面,也含有资源的一面,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人力资源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因为具有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成为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主导因素之一,这使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激励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激活了劳动者的智力和创新能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观,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紧紧围绕人的创新能力建设,由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口强国。
  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论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又何在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中去寻找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要素,在不断追求的物质需要的过程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源泉,即一种有经济上和历史上的存在理由的,从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源泉。”因此,人的物质需要是驱使生产力发展的更为原始和更为深刻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实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生存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无非是人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控制和利用更多的自然力,获取有效的物质资源,更充分地满足人的需要。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需要不仅包括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还包括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产生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正是在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得到运动和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通过社会关系表现为人的利益,利益反映了人的需要对所需要对象的占有关系。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各种活动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因,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别不断扩大,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让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让利益矛盾继续恶化,人的积极因素和创造活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对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为人的需要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包括社会交往需要)的统一,人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统一,承认和保护人的合法和正当的需要和利益。它既主张功利、效率尺度,用功利、效率、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比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又主张道义标准、导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更为关注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和现实利益,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从社会发展中受益。只有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有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论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从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方面去理解生产力,从而将生产力看作是一种外在财富的发展。马克思虽然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生产看成是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但并没有把物质生产及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把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为生产而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为人类社会和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为财富而生产只是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的生产,使得人的发展成为一种“畸形”发展。马克思在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的基础上,描述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基础上,人的发展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多层面的发展。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则是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人的发展还是以人的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也是一致的。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者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的论述,可以看出,人的发展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发展必要的物质手段,而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正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如果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难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动着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已经步入整体小康水平。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只重视GDP的指数增长,不强调人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带来了诸如贫富悬殊、社会腐败、道德滑坡、物欲膨胀等社会现象,严重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它突出说明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GDP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在强调必须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在强调必须以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这样,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