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_在读中悟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_在读中悟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3:11 影响了: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范读引导,体会语感。徐特立在早年的教学论著中明确指出:“我国文字,非如西洋各国以声音统括一切的文字,故必字字读之方可。”“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入选小语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并有意识地引导评价,可使学生体会到音韵美、意境美、情味美。一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有两节描写榕树的句子,我先出示大榕树的投影,接着开始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读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时,我把语速放慢,突出“不可计数”;读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语速逐渐加快,同时,脸上流露出惊喜状;当读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语速又缓慢下来,留有余音,并且脸上流露出赞叹不已、陶醉其中之状。读完后,我请“小评委”评价,并说出听了老师读文时的感觉。有的说这榕树很大、很美丽;有的说仿佛就来到了榕树边,亲眼看到了这棵大而美的榕树;有的说这榕树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富有生命力,我也喜欢。这一过程使学生在欣赏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点滴感悟,悟出言中之意,感受言中之情的同时,也使学生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接着,我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去练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范读,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训练了语感。
  二、自读盛悟,揣摩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诵读、品味中逐渐积累的。如《赠汪伦》一诗,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情深意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我安排自读这一过程,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在自读中有所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我又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自读自评,并推荐出读得最好的一名学生准备参加朗读比赛。在小组读时,我巡视中发现学生已把自己初读时的感悟从诗中逐步体现出来了,为了取得好成绩,小组中能互相提示。一学生读得声音响亮,但感情平淡,重点词突出不够。停顿不明显。有学生发电子邮件:声音响亮是优点,但没有读出诗的节奏感,“深千尺”与“送我情”应该读得重而缓,表明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如此,再安排赛读时,在肯定朗读成功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引导学生说出从诗中揣摩到的情感,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让其他同学一齐体会着读。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品尝到朗读的乐趣。
  三、熟读成诵。强化语感。宋代教育家朱熹说:书“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强调的正是朗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为此,我加强朗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对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诗词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由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强化语感。
  如教《九色鹿》一课时,我在理解了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评出读得最能表达人物感情的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并要求可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配上适当的动作、神态。学生们戴上了头饰,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雀跃了,激起了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课堂上一片生机。这样,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情动于中而行于外”,不仅仅是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语感,更是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反过来又以悟促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读书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达到培养语感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溧阳市天日湖中心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