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9:35 影响了:

  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演示过程。笔者认为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美
  
  首先,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他,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美。
  其次,感受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教师不能进入角色,只充当旁观者,学生是不能受到很好的美的感染的。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创设情景,通过画面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田田的叶子、婀娜多姿的荷花展现在面前。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学生移情想像,音乐和画面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洁白的荷花,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优美的语言与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二、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潮来时的画面,听一听它的声音。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再次,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注意感受。最后,让学生观看或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的情景。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使他们如置身其中,充分感受潮来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教学时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三、思想美
  
  一篇好的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文章的语言、篇章布局挖掘作者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感受到文章语言及意境美的同时,进一步得到思想情感的升华。
  如和学生一起接受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诲,与范仲淹先生同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同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伟大情怀。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个“俏”字提契全篇,使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她俏得坚强,俏得高尚,俏得伟大。词篇在对梅花坚强、高尚、乐观的神态映照中,折射出作者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课是美的世界,美的海洋。只要我们在课堂内外注重发掘利用美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使他们受益终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