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从性别淡化技巧处理看现代服装设计】 学服装设计的基础
 

【从性别淡化技巧处理看现代服装设计】 学服装设计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1:39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通常把服装总体分为男装与女装两大类,并分别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其设计构成技法就在无形中形成了某种固定模式。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变化,这种传统的讲解教学俨然和今天人们的个性需要有了一定差距。现代服装设计有了淡化两性性别的技术处理,以寻求更多表现个体的方式,也为开拓艺术设计思路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传统 性别 淡化 生活方式 设计思路
  
  
  一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把服装分为男装、女装两大类的讲解方法,容易导致设计构成技法形成固定模式,从而影响很多学生的学习思路。
  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着装来突出男女性别的不同,以及他(她)们代表的不同社会角色,所有人也都会以性别印象去显示。结果,女性对男性化会感到恐惧,那些理智、事业有成、忽视家庭、不要孩子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男性对女性化同样感到恐惧,怕被人误认为是娘娘腔。双方都把自己的个性、特点、气质掩盖起来,趋向与大部分人相同。在对刻板印象遵从的过程中,其印象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可以上升到道德上的评判,形成全社会的某种共同心理。
  两性服装模式自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男裤女裙”后,这种服装生活方式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着装方式和观念。国内有些服装品牌就有明显的性别之分,比如莱克斯顿、金利来、七匹狼、利郎等男性品牌,有代表男性特征的品牌名称,品牌宣扬勇敢、冒险、坚强等价值观念。这些服装只适用于男性穿着使用,服务对象是男性,色彩较单一、平淡。而女性品牌,如浪漫一身、乔万尼、太和、白领等则宣扬柔美、曲线等着装观念,其色彩就非常丰富、艳丽。
  
  二
  今天的社会,我们对男女性别这个严格的界限开始有了更多期望和发展。近几年,中国服装产业飞速发展,我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服装设计和色彩搭配时会感觉眼花缭乱,人们开始从对过去自身自然身材条件的接受,逐步转变为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心理需求,希望自己的存在是个性的,是另一种状态的发展。因此,崇尚另类、个性的服装打扮成为现在更多新新人类的追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红人相继出现,网民也有喜欢、支持这样那样的人物。这种现象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审美问题,而反映了一个社会范围内人们对于个性、审美、性别等问题的大讨论。互联网上热议着各种各样的同性、异性的问题;人们对现代女性的审美,也通过摄影、时装、化妆品等方面去塑造男性眼中的美丽;人们也开始更加包容,对在男性装扮里出现蝴蝶结、蕾丝要素不再表现得多么惊奇和嗤之以鼻。现代服装设计中,男性和女性服装有时还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款式,两性皆可穿着,只靠服装的结构和尺寸来区分性别的差异。
  而在电视广告带来的信息中,性别淡化是逆向的,男装女穿、女品男用等现象已不鲜见,如我国港台某男明星就代言过女性内衣,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还有男明星代言女性化妆品,这都反映出人们接受反传统思想的能力在增强。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也可以从某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中性打扮女性为例说明,如今的社会方式的分支比以前更丰富。女性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比以前更有发言权,社会也允许了男性不必一定要形象坚硬,中性的美学也给流行提供了无数新的形式和可能性。在服装设计发展中,淡化性别设计构思成为时尚的追捧。
  
  三
  运用服装设计去技巧地、有意识地淡化性别差异,并不是去否定差异的客观存在。从服装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性服装模式是一种人类生活方式,不同时期表现形式虽各异,但历史清晰地展现了两性服装模式的发展,并作为一种精神需要构建了服装审美规则――男性以力度、坚毅为审美特征,女性以柔美、温雅为审美特征,阳刚与阴柔之美,成为服装审美的一般原则,这种原则将长期存在,将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与生活方式重叠。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两性服装模式及审美规则可以通过情感转换为创造力,使服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多元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淡化两性性别,追寻自己的精神和真实的内心,从某种层次来讲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创作者在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对服装的表现,来自于对世界和生命价值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并成为创作巨大而持久的动力。笔者希望,学生在掌握各种各样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要学习体会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学会在专业上有独特眼光、判断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寻求更多的个体体现。
  总之,中国服装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制造出了很多引领时尚并走在国际流行前沿的服装品牌,这要归结于现代服装设计者的努力。这也反映出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特征与宽容,人们在自身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对自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尊重也是空前的。我们的艺术设计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当歧.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杨.论服装与性别特征的关系[J].设计艺术,2004(1).
  [3]汪民安.模仿与性别反抗[M].时事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