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生物教学运用比喻三原则 比喻没有原则的人
 

生物教学运用比喻三原则 比喻没有原则的人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7:42 影响了:

  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比喻,文明的传承、科学的描述也离不开比喻。人类因为创造了无数经典的比喻,使交流简洁传神,使深奥的科学易于被人们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比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风趣、形象的比喻,试图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但对于生命科学而言,由于其事实的复杂性和自然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教学过程科学运用比喻。本文讨论科学运用比喻的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运用比喻的前提。教学不是说书,在形象幽默与科学性相左时,我们应侧重于选择更有科学性的喻体。
  比喻的科学性来自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充分的可比性。例如:把肾小球比做筛子,比较恰当。而一对同源染色体与一双鞋子,可比性不充分。同源染色体分左右脚吗?一双鞋子各来自于不同的主人吗?这种比喻看似形象,实际上已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埋下了祸根。如果没有恰当的“喻体”我们宁可不要比喻。
  有可比性的事例之间的比喻或类比还要准确、严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把脱氨基作用比做-NH2“下岗”,看起来很生动形象,但有两处不妥:第一,下岗的人可以独立存在,-NH2却不能独立存在,即便是生成了氨气分子,也不是独立的氨基。第二,脱氨基作用中的氨基从氨基酸分子转移到了其他的化学基团中,实际上脱氨基作用的氨基从未“下岗”。与转氨基作用相比,区别只在于脱氨基作用的氨基转移到了氨基酸以外的其他物质中,是跨行业的“跳槽”。这样的类比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造成误导。
  
  2. 不转移注意力
  
  运用比喻的过程中,针对“本体”选择“喻体”时,注意避免“喻体”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否则将会喧宾夺主,学生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喻体”上,反而忽略了“本体”。例如:讲述细胞分裂过程时,以“着丝点分裂”为本体,以“同卵双生姐妹同时出嫁”为喻体。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后者的兴趣远远超过前者。这样的比喻之后甚至会有一些人已经不在乎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其他内容,而在兴奋地设想着种种场面。因此,在运用比喻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喻体”越能吸引学生,效果就越好。
  不转移注意力原则还要求在运用比喻时,应避免引入学生陌生的“喻体”。例如:在讲“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DNA比喻成制造蛋白质的“标准图”;把mRNA比喻成制造蛋白质的“生产图”。什么是“生产图”,什么是“标准图”?学生理解它们比理解DNA和mRNA本身更容易吗?如果过多的解释“生产图”和“标准图”,既浪费了保贵的课堂时间,也势必转移师生的注意力。
  
  3. 比喻不宜过于具体
  
  有些比喻只能求神似,不宜求形似,否则反而事与愿违。把复杂抽象的知识与简单具体的事物类比,常被美其名曰深入浅出,实则遗害不浅。且不说这样会限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单就复杂的生理过程用过于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是否准确可行,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人教版《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试图以图5-1和图5-2说明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分子自由能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门槛”。反应物分子的能级跨过“门槛”即发生化学反应,否则不能反应。而酶能降低这一“门槛”,使具体的每一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的概率大幅提高。所以图5-2足以说明问题。至于酶怎样降低自由能“门槛”、“门槛”是什么样子则未提及。因此基本不影响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图5-1更具体的比喻本意是想说明两种反应途径的难易程度,可是实际效果是不但封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疑问:①汽车过山之后还是汽车,只是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表示吗?②山前是一辆汽车,山后还是一辆汽车,代表化合还是分解?难道只表示同分异构吗?③我们只看到了山、车和两条路,哪个角色是酶,如何起作用?难道酶是那个山洞吗?④山前与山后车的高度不变,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更重要的是,看着图5-1学生还会去想物质分子各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吗?而图5-2则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过程以准确传授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和素养为终极目的。形象贴切的比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希望广大生物教师用好比喻。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