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百年接力,为了每一个的健康成长:健康成长
 

百年接力,为了每一个的健康成长: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9:50 影响了:

  【学校名片】   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原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创办于1913年,是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两次获省人民政府嘉奖。国学大师钱穆曾在校任教四年。
  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80000m2,学生近4300名,学校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科研先导,连续25年承担省级研究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课程理念,引领学校不断追求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通过一系列菜单式特色课程的构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与可能。
  
  赵�:许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您的简历中,有很多头衔: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许光新工作室”领衔人……在这众多身份中,对您来说最特殊的哪一个?
  许光新:我觉得最特殊的身份是校长,因为校长更多时候是超越了个人的存在,对于一所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校长之于学校,应是旗帜之于队伍,号角之于士兵,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校长显示出强大领导魅力的内在因素则在于他是一个教育的行家。
  校长,教育的行家。他虽然不一定会有特级教师的头衔,但他出现于课堂里――是最优秀的教师。在他的教育里,学生人格倍受尊重,情商和智商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张扬,创新底蕴丰厚。他虽然不一定会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殊荣,但他出现于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是最优秀的引领者。在他的带领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培养,并保持高昂激情,去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风格,锻炼著书立说的能力,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他虽然不一定会有课程开发专家的称号,但他出现于课程开发的平台上――是最优秀的排头兵。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探索和研究策略,走向教师作专题讲座,走进课堂上研究课,成为理念的先行者、实践的指导者和行动的研究者……
  校长,教育的行家。“还应是常常坐在办公室里的那个人,因为,他必须有深深的理性思考,必须有战略的谋划和宏观的建构。”(成尚荣)校长是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凝聚者,校长不但是一个管理者,更应是一个思想家。在位一任,校长留下的恐怕不仅仅是造了几幢楼房,毕业了多少学生,荣获了多少荣誉,更重要的是给学校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财富。所以,校长还应该是善于从书本中吸取养料的人,并对接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走进理性的深刻,去思索有独特个性的办学思想。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设计师,作为设计师,要认真思考学校发展的走向,提出学校发展课题,规划发展目标,赋予学校新的办学内涵,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校长要用一颗慧心:善度势――洞察教改的发展态势,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用一种体悟了的思想去引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校长又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家”,通过信任、情感、精神、理想的层面去感召人,鞭策人,在其高尚的道德权威作用下,建构起以价值进行领导、以柔性实现领导、以文化共同体支撑领导的科学“指挥方式”……
  校长是教育的行家,更是引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最特殊代表者。
  赵�:在翻阅无锡新区实验小学的历史后,我发现学校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重视历史悠久。八十年代,学校提出“教好每一个农民子女”。新世纪初提出“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现在又提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使学校能够这样一以贯之地重视这每一个“一”?
  许光新:是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的认识!
  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坚守百年。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我们学校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经历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以及教育功能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始终坚守教育本原的核心价值――育人。
  对儿童的认识,我们求索百年。而对“人”的认识,我们非常赞同卢梭的观点“人生而平等,但人生而不同”。儿童是走在成“人”路上的人,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各有差异,也各有志趣。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智力强项、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孩子们对学习的需求是多样的、有差异的。教育中,如果我们用一种目标去要求他们,用一种方式去对待他们,用一种课程去发展他们,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
  “我一特殊之个人,尔一特殊之个人,他一特殊之个人也。应尊重个人之价值,我尊重尔,尔尊重我,我与尔均尊重他,他亦能尊重尔与我,我、尔、他均各尊重自己,人各互尊,又各自尊,各以其所能,发展‘至大至刚’之天性。个人之天性愈发展,则其价值愈高。”北大校长蒋梦麟的这段话,强调了“我”、“尔”、“他”每一个的特殊与价值,他号召我们的学校能遵循这一原则去育人。
  对“每一个”的关照,我们接力百年。提出“每一个”,就是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殊性。要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意志,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去倾听,去尊重,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我校教育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所在。八十年代,学校提出“教好每一个农民子女”,是强调教育要坚持公平,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的学习机会。新世纪初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强调了优质教学机会下,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质量。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幸福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的研究是对学生最真切的关怀。所以,现在又提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现在提出“每一个”,就是强调儿童个性化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基点,也是课程设计的终极方向。为了“每一个”的成长,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以人为本,关注集体教学下的每一个,充分考虑儿童个性发展的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努力让课程去适应儿童。
  为了“每一个”,既是学校长期实践的精要概括,又是学校长期追求的人文理想,是学校精神、学校实践和学校文化的自然显现。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增进着对教育真义的理解,增进着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领悟,增进和提升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实践境界。百年来,我校始终追随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人文理想,我想,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个人文理想。
  赵�:“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但我想学校追求的应该不仅仅是这精彩纷呈的表象,更关注的应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那么该用什么方式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成长呢?
  许光新:前面谈到,“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儿童认识的求索及对“每一个”的关照的接力,其核心的追求便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精彩纷呈的表象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好比是植物的花朵,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根,小学教育从事的是根的事业,即学生内在的生长。如何评价学生内在的、个性化的成长,我们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首先是学生评价目的的调整。必须从过去的以甄别选拔为主要目标,调整为以了解学生的情智起点、了解学生的发展困难、帮助学生制订改进方案为主要旨向;
  其次是学生评价领域的调整。学生评价的领域,一度出现失衡,认知领域(尤其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被过分放大,而情感领域(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领域的评价则逐渐萎缩,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谈“每一个”的个性化成长。我们加大情感领域和身体素质领域的评价权重,并初步建构了校本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实小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目标特别强调诚实、热情、毅力、责任心、专注、感恩、沟通,并有相应的二级指标;实小学生身体素质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好牙齿、好视力、好体力、好身材。
  再次就是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不管是传统的纸笔测验,还是新课程倡导的档案袋评价、个人成长手册等,我们认为,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与适用性,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应该在评价方式上抛弃“偏科”思维,采取多元融合的视角,把个体内差异评价和绝对评价、常模评价结合起来,把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起来……针对学生情感领域评价的特殊性,我们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提供多种平台、创设各种情境,如各种艺术、体育展示活动,各种集会,各种社会场景的模拟等等,鼓励学生“浸身”其中,尽情表现,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制订个性化发展规划。
  我们希望,通过评价目的、领域、方式的调整,引导儿童生动、主动、个性化的发展,让“阳光”写在他们的脸上,让健康伴随他们的身心。
  赵�:我将“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解为是对新课程的校本化解读,同时也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具有前瞻意识的尝试,这种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无锡新区实小我既看到了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又看到了她锐意创新的蓬勃朝气,我想这与学校近百年的丰厚文化和您个人的教育理念都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究竟是学校文化滋养了您的教育理念还是您的教育理念引领了学校文化?
  许光新:我很幸运,我工作在新区实小这所百年老校,她是一块沃土,给予我不断成长的养分,她是一座富矿,给予我持续挖掘的动能;同时,我又深感责任重大,实小深厚的底蕴,激励我不断学习、思考,实小开放的文化,呼唤我不断创新、超越。
  从学校文化的“变迁”中,我找寻“不变”的精神内核。早在学校创办初期,乡村教育家华澄波校长就提出了“敏、毅、诚、朴”的学生发展目标;四十年代,革命先贤陈枕白校长提出了“立德、立业、立贤、立功”的校训,为师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十年代,新教育先驱赵锦文校长明确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于造就完善人格”;八十年代,学校提出“教好每一个农民子女”,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农村小学教育整体优化实验》纵向研究三个衔接(幼小衔接、低高衔接、小中衔接),横向研究五个优化(优化教育过程、优化科际联系、优化班集体建设、优化课外活动、优化家庭、社会教育);九十年代,学校开展了《开设微型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形态》的研究,进一步把触角深入到课程领域,针对课程“大一统、滞后性、学科本位”的弊端,尝试通过开设微型课程把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儿童发展三者结合起来,以“微”见大,以“微”求活,以“微”促全;二十一世纪初,实小人再一次走在前列,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之前,提出了“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主张,并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
  纵观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变迁的只是口号及表层操作之“术”,其处于内核的“道”,始终没变,并且逐步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如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
  当历史推进到十一五,挑战与机遇摆在我的面前,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新的跨越?如何抢占教育的制高点,不辱时代的使命?我率领我的团队,汇聚众人的智慧,找寻前瞻而又可行的路径。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微型课程的开发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显得不够完整,也缺乏力量。随着教师课程校本开发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学生对个性化课程需求的不断增长,应该构建一个更为完整、丰富的课程校本开发体系。
  于是,在我的主导下,课程开发团队经过无数次协商,终于诞生较为理想的课程校本发展方案。这个课程开发团队,包括校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代表、学校理事会成员、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课程专家等,将汇聚众人智慧,整合各方资源;这份校本发展方案,把基于儿童个性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基于儿童个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整体联动研究,并进行纵横双向设计,将努力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孩子。
  赵�:特色是学校长期实践积淀的成果,也应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新区实小的特色又将如何传承下去?您对学校将来的发展又是如何规划的呢?
  许光新:我校“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课程主张是“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强调课程为每一个儿童服务,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权利与责任。在这个主张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个性化教学的特色,并打造了一批特色课程群。已有特色如何传承并创新?我们进一步对课程设计作了深入思考,提出“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主张,这一主张是“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主张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更加强调彰显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从而充分表达学生的课程意识,捍卫他们的课程权利。我们认为,课程设计主体不仅包括传统观念中的课程专家,也不能停留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还应有充分体现儿童主体地位的前瞻视野。因为“儿童并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儿童也应是自己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同样具有参与课程研究、设计、开发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本身就是课程(成尚荣)”。课程的设计将更加凸现“每一个儿童”的理念,并体现着类与个体的结合,我们希望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让课程设计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群体的意志和声音。首先,强调儿童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创造者;其次,强调所有儿童都参与进来,一个都不漏;第三,强调不同类型的儿童都有自己合适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第四,强调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量的发展上是从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走向所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质的发展上是从表层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等各个层面,在课程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一系列连续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变革与建构中,实现每个儿童的积极参与,适性参与和建构性参与,从而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站在十二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高举“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旗帜,通过“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更好地推动课程校本发展,进一步培植“为公、务实、创新、争先”的校园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质的学校,成为领导放心,同行尊敬、百姓信任的学校。
  通过课程校本发展,我们希望,学生个性得到生态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师成为课程校本开发的主体;同时,工具理性、实践理性、解放理性,在我校的课程校本发展中得到软化与融合,表现出一种更为亲和与客观的“面孔”。具体可以这样描述:学生在学校能得到生态发展,即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与课程教学,学生个性在广度上实现多元发展;在深度上实现充分发展;在整体上实现和谐发展,与周围的环境(包括人、物、氛围等)实现共生发展。
  教师在学校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发展的幸福。围绕“乐于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长于合作、勇于表达、敢于创新”的实小教师品质,不断超越自我。在课程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与同伴一起逐步唤醒主体意识,掌握开发的原理与方法,不断付诸实践,实现与学生、课程的共同发展。
  一种个性化的课程文化正在这里萌生、壮大,她以儿童个性发展为旨归,以教师幸福发展为追求,以课程校本开发为抓手,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伴随着我们的亲身体验和不懈努力,逐步得到知晓认同与有效推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