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 有效的小组讨论感悟
 

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 有效的小组讨论感悟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0:42 影响了:

  作为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小组讨论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被广为使用,但在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发现,许多讨论表面上气氛热烈,但实际效果不佳。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不愿意与同伴讨论交流;一些外向而且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言踊跃,但常常占用了讨论的大部分时间,使讨论成了他们的“一言堂”,其他成员没有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则缺乏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极应付讨论任务,旁观、等待、“不作为”。种种问题致使小组讨论难以实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巩固阅读成果,达成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从八个方面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
  一、 科学的混合编组
  1.编组方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讨论编组方式是将学生与前后左右邻近的同学组成二人或四人小组。实践中发现,这样分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讨论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混合编组。“组内异质”使具有不同长处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在组内实现优势互补,为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形成积极依赖关系创造条件;“组间同质”使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接近,为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打下基础。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兴趣、态度、英语语言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包括学业水平低、中、高各个层次的学生,分组后各组的平均成绩应大致相同,为有效开展小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组人数
  人数的多寡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小组人数少,观点、信息来源少,学生在讨论较难的问题时会有困难,致使讨论无法继续;人数多,讨论会变得更加热烈,但平均到每个成员的发言、交流时间会相应减少,某个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会提高,会给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带来“不作为”的机会。实践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小组的人数以四人为宜,这样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又便于分配角色,提高参与度。如果在阅读活动后只剩下少量时间可供讨论,四人小组还可以随机应变改成两人一对;一对学生相互讨论后,随即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换看法。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二、 灵活的座位编排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固定的秧田式座位编排,使小组成员能紧密地围坐在一起,分享学习材料,充分开展讨论,同时不会影响其他小组。另外,还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室墙壁之间留出空间,这样便于教师巡视检查、监督各小组讨论情况,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必要时到其他小组交流和获取信息。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常组织前排同学转过身体和后排同学面面相对而座,组成四人小组实现生生互动。这时,有些学生是背对着讲台坐的,当小组讨论转变为全班互动时,他们必须安静地转过椅子,否则就注意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侧面坐,四个组员两两相对(如下图所示)。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将座位按照要求调整好,防止出现上课时临时调整的混乱状态,降低学生对讨论活动的专注程度。
  
  48人班级的小组讨论座位安排图
  注:图中曲线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视的一条路线。
  三、 明确的角色分工
  根据合作学习活动中“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分配角色、分享领导”的原则,讨论之前各小组应先通过教师指定或小组协商分配好各个成员的角色和具体承担的任务,使每个成员各负其责,共同为小组顺利开展讨论并在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付出努力,这样有利于成员之间逐渐形成积极依赖关系,避免“不作为”和“一言堂”现象的发生。两人结对的小组中可以一人担任组长,一人担任报告员。组长负责确保小组完成讨论任务,报告员负责在讨论结束时向全班或其他小组汇报讨论内容。四人小组的成员在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和报告员,分工负责,共同承担起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责任。四个角色的任务可以分别定位为:
  组长:负责组织引导同伴开展讨论,确保人人参与讨论,讨论紧扣主题。
  记录员:负责记录下小组讨论内容的要点,为报告员提供必要的文字材料。
  计时员:负责管理小组讨论的进度,确保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
  报告员:负责在讨论结束时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内容,展示活动成果。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各个角色,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不断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这样做还可以防止一些学生消极依赖其他小组成员,减少讨论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四、 综合的技能培养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需具备多方面的合作技能。这些合作技能包括仔细聆听、适时打断、征求意见、表示赞同、礼貌地提出异议、鼓励他人、称赞他人、感谢他人、劝说他人、提出建议、陈述理由、检查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的看法、征求反馈意见、总结观点等。教师要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合作技能,从而能顺畅地与同伴一起讨论、分析、比较、归纳,最后达成较为一致的讨论意见。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教材Task部分Skills building环节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表达赞同、礼貌地提出异议、陈述观点的方法。
  Agreeing:
  I agree with you on…/that …
  I am of the same opinion (as…)
  Exactly.
  You’ve got a good point.
  Tha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Disagreeing.:
  I’m not sure that’s true.
  That’s true, but …
  I take your point, but …
  I see things slightly differently.
  Really? I don’t think that …
  Presenting one’s own point of view:
  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seems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Personally I agree/disagree because …
  Asking for people’s opinions.:
  What do you think?
  Don’t you think so?
  Do you agree?
  Do you feel the same about…?
  Do you have any other suggestions?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关于“友谊”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陈述理由。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别人发言时眼睛注视着对方,神情专注地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同;要先听后说,不随意插话、打断别人的发言。
  五、 充分的阅读铺垫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前,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阅读,捕捉细节信息,把握主旨大意,探寻作者思路,细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扎扎实实开展一系列思维活动。这种学生个体内隐、静态的阅读思维活动是有效开展外显的、动态的小组讨论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阅读铺垫,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在讨论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后续的小组讨论便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学生在讨论中便会出现言不对题、无话可说甚至消极等待的现象,讨论便会成为表面热闹实际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低效活动。
  六、 精当的任务设计
  小组讨论的任务要源于阅读课堂,与阅读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使他们可以通过仿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或者援引文中的观点,将讨论顺利地进行下去,有效降低讨论的难度。同时,讨论的任务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适度高于课堂,是对阅读内容的迁移和阅读能力的拓展。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利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思考问题,并与同伴交流、合作,集思广益以形成较为科学、全面的观点。这样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开发了思维,提高了合作技能,更好地实现了讨论的有效性。
  七、 适时的教师介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发挥好组织、促进、指导、帮助的作用,适时介入,点拨、督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在按照分配的角色,以友好、合作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努力完成讨论任务,防止出现“不作为”、“一言堂”现象。教师的介入、干预要注意适时、适度,指导性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避免频繁打断学生的阅读、讨论活动,并尽量关注每个小组、所有学生的行为表现。
  例如,在略读文章、归纳大意的讨论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通过找寻主题句、关键词等方法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在静态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轻声鼓励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注意阅读速度、积极思考,防止消极等待“不作为”的现象。随后,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以不同角色开展讨论,交流看法。教师在巡视中要注意及时发现角色分工不明确的小组并加以指导。讨论中,小组内阅读、表达能力强、已形成明确观点的学生会成为讨论的主导力量,这时教师要注意提醒理解和归纳能力较弱、尚未把握文章大意的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同伴的陈述,鼓励他们在听的同时注意分析、判断同伴所讲的内容是否令人信服,是否需要补充,或者通过提问提出质疑,和同伴一起理顺思路。在讨论结束前,教师可以提前几分钟提醒各小组的报告员做好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的准备,并以此督促尚未完成讨论任务的小组抓紧时间。实践中发现,在学生讨论前和讨论过程中适时的教师介入对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 全面的评价激励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指定几个小组派汇报员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同时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激励机制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合作、共享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不退缩旁观、消极等待他人成果。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在进行后续的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评价讨论情况时应客观、公正,适度运用褒奖语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不管各小组讨论开展得如何、任务完成情况怎样,都一概予以表扬,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正面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助长了“不作为”和“一言堂”现象,致使小组讨论持续低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们付出的努力的同时,应客观、委婉地向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的小组指出问题所在,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2.对讨论情况的评价应是对语用、思维和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准确性、得体性和逻辑性等微观语言行为方面的表现,也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所作的分析、对比、判断是否科学、合理,经过讨论形成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或有创新,综述讨论意见是否有条理等思维方面的情况。为了通过评价控制在讨论中的“一言堂”和“不作为”现象,教师在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讨论中与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既要让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识到只有自己表现突出还不够,要调动同伴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努力;又要让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薄弱的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小组讨论中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讨论活动的效果。
  3.对讨论情况的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课程标准》在“评价原则”中指出,评价活动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设计小组讨论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评表,阶段性地定期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参加活动时参与、倾听、交流、合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将平时自评、互评的总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平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认真开展阅读活动,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参与讨论,不断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更好地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George M.Jacobs, Michael A.Power and Loh Wan I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杨宁,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蔡慧萍,蔡明德,罗毅.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