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6:24 影响了:

  说到《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两个。同时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小说的故事主体。二人同生活在贾府的红墙绿瓦之中,却走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然而,两个人纵然有着万般的不同,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都是聪慧过人的才女,这点从二人的共同爱好――作诗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通过比较二者的诗歌,我们便可以了解两个形象个体的差异。本文就《红楼梦》中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分析一下钗黛性格的异同。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
  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既赞美了大观园,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在诗歌中,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藻,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语言淡雅脱俗,格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诗作表面上是说大观园是建筑在仙境之中,而实则是说大观园如仙境一样纯净,没有世上那些纷争。再看《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招客的杏帘,在望的山庄,自由自在穿行在菱荇中的鹅儿,相亲相近偎依在桑榆中的燕子,一畦嫩绿悦目的春�,十里清纯醉人的稻香,人无饥馁冻累之苦,却有温饱闲逸之乐。这确实是封建时代中的一个圣世,红尘中的一个理想的仙境。这显然是“夜雨剪春�,新炊间黄梁”的杜诗境界。它比王孟笔下的田园亲切,比陶潜笔下的桃源实在。这是她在大观园中产生的一个奇思,也是她的理想的爱的世界的傍依。林黛玉把笔力集中在描绘大观园的景致上,巧妙地避开了庸腐的颂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憎恶黑暗、蔑视媚俗的心理状态。
  从这两首诗作不难看出,薛宝钗与林黛玉,一为注重端庄典雅的封建卫道士,一为追求奇远脱俗的封建叛逆者。
  二、从咏物诗看钗黛不同的性情
  在《红楼梦》中,经常会写到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的论诗、作诗的情景,其中描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场景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且又生动传神的。大量的咏物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性格。
  试看第三十七回中二人的同题之作:《咏白海棠》。薛宝钗写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再看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薛宝钗的那首,就是她自身的写照。“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一个受了宗法礼教熏染,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诗说白海棠的芳姿特别惹人喜爱,因而白天还在掩门亲自浇灌。这就通过主人珍爱之情烘托了白海棠之美。接下来的两句是比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描写白海棠在浇水后的美态,犹如方才洗去胭脂的美女,在秋日的台阶上投下淡雅姣美的身影,那洁白的花朵,又像是在露珠累累的台阶边,招来冰雪做它的灵魂。这句一写外表,一写内里,互相映称。接下来的两句则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歌颂其娇美的丰姿,只有清淡到了极点才知道洁白的海棠花十分美丽;挂着露珠的花朵,就像一位多愁的美女,脸上挂着泪珠。最后两句继续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点出白海棠的品性,为了酬答主持秋事的白帝神,“宜清洁”。这正是宝钗性格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她安分随时、洁身自好的思想品格。
  相比之下,林黛玉的诗则是另一番情致。诗的开篇,以坚冰白玉为全诗的基本立意,不拘束于“温柔敦厚”的封建格调,恰好与薛宝钗的故作姿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又表现了她像梨花那样,不被礼教所沾染的纯洁品质;同时也像梅花一般,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后几句更是她鄙视庸俗而又寂寞孤独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三、从《葬花吟》看黛玉不同于宝钗的悲惨命运
  一首《葬花吟》,林黛玉以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体现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坚贞不阿的情志。“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则是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预示黛玉花落人亡的悲惨命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通过《葬花吟》的创作,林黛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这与黛玉的另两篇作品《桃花行》和《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其中《葬花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总的象征;《秋窗风雨夕》暗喻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诗中情调更加哀伤、凄惨、悲凉,二十句诗连用十五个秋字,别出一格,生动地表达了黛玉预感命途前景渺茫的悲哀。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