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黑羽鹌鹑 不同饲养方式对蛋用黑羽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
 

黑羽鹌鹑 不同饲养方式对蛋用黑羽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23 04:39:47 影响了:

  摘要:对黑羽鹌鹑在群体饲养与单笼饲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群养与单养0~10周龄体重相差不大。群养开产日龄为61.71 d,比单养晚9 d左右,群养开产蛋重比单养重1.00 g,开产体重比单养轻6.01 g;群养15、20周龄产蛋数分别比单养少14.4、13.4枚;群养产蛋期的蛋形指数、蛋重较单养变化幅度小,各周料蛋比均大于单养。
  关键词:黑羽鹌鹑;饲养方式;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S8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915-0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eeding Pattern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utant Egg Quail with Black Feather
  
  ZHAO Shu-juan,PANG You-zhi,LIU Wen,GENG Zhi,LIANG Xiao-fang,SUN Wen-qia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black quails in grouping feeding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single fee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weight had little difference in 0~10 weeks. The date when the laying rate of quail reached 50% of grouping feeding was 61.71 d, delaying about 9 days than single feeding, the egg weight of grouping feeding was about 1.00 g weighter than single feeding, and the body weight was about 6.01 g lighter; the number of eggs produced by grouping feeding in the 15th,20th week was about 14.4,13.4 ind less than single feeding; the egg shape index and egg weight during laying days of grouping feeding had narrower rang of change than single feeding, and the feed-gain ratio was bigger than single feeding.
  Key words: black feather quail;different feeding ways;production performance
  
  鹌鹑是最小的家禽种[1]。我国饲养鹌鹑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蛋用鹌鹑的饲养量成为仅次于蛋鸡的大宗家禽品种[2]。突变体蛋用黑羽鹌鹑是笔者在朝鲜龙城系(栗羽)鹌鹑与白羽鹌鹑、黄羽鹌鹑的杂交配套系的杂种群体中发现的,目前突变体蛋用黑羽鹌鹑的羽色遗传机制已经基本确定,黑羽公鹑、黑羽母鹑的基因型分别为hhZYBZYB和hhZYBW[3]。
  该试验拟通过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对黑羽鹌鹑的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及料蛋比等生产性能进行比较研究,为蛋用黑羽鹌鹑新品系的培育及在生产中的进一步配套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动物河南科技大学试验牧场提供的突变体蛋用黑羽雏鹑。
  1.1.2试验器材电子天平(常熟市衡器厂DT200型),游标卡尺,红外线灯,自制育雏箱,标准6层笼架,鲲鹏蛋用鹌鹑配合饲料。
  1.2试验方法
  1.2.1饲养方法选取100只雏鹑单独饲养,另选取700只雏鹑群体饲养,并在第六周公母分群,随机选取280只体况良好的黑羽母鹑,分成7组进行平行饲养,每组40只。试验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
  1.2.2饲养管理0~10周内每周定期称重,从开产起到开产后13周每周定期收集剩料并称量记录,开产后0~13周每天18∶00时收集蛋1次并测量各项指标。
  1.2.3测量指标0~10周体重,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开产后1~13周蛋形指数、平均蛋重、料蛋比等。
  1.2.4数据处理所用软件为Excel 2003、SPSS 17.0。
  2结果与分析
  2.10~10周龄体重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黑羽鹌鹑的体重增长呈稳定上升趋势,自第六周群养公母分群后,测得母鹑体重均大于公鹑,而单养母鹑体重从第二周起一直大于公鹑。0~3周龄群养各周平均体重略大于单养,在4~5周与单养相比略小。自第六周起,从总体趋势来看,单养母鹑体重均大于群养母鹑体重,第10周时差异最大,相差达6 g。在日增重方面,群养与单养变化趋势相似,均是0~3周呈增长趋势,自第四周起日增重逐周下降。但0~3周群养日增重大于单养,之后与单养相比略小。
  2.2产蛋性能指标
  由表2可知,群养开产日龄为61.71 d,与单养相比晚9 d左右;群养开产蛋重为9.90 g,比单养重1.00 g,表明开产日龄越晚,其开产蛋重越大,符合家禽的产蛋规律;群养开产体重略小于单养;群养15周龄蛋重大于单养,然而因群养开产时间比单养推迟了约9 d,使15周龄、20周龄的产蛋数明显低于单养。
  2.3蛋形指数、平均蛋重及料蛋比
  由表3可知,群养黑羽鹌鹑蛋形指数在0.77~0.78,单养在0.76~0.78,从总体来看,开产后0~13周蛋形指数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单养变化趋势较群养波动小,且经SPSS分析,单养与群养开产后各周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开产后0~3周单养、群养蛋重均小于11.0 g,随着开产日龄的增加,蛋重在不断增加,且蛋重均达到过11.4 g。单养蛋重呈稳定增加趋势,而群养蛋重波动略大。但两者的蛋重变化趋势均符合家禽的变化规律[4]。群养料蛋比较单养高,耗料量大,饲料报酬率较低。
  3讨论
  3.1关于黑羽鹌鹑0~10周龄体重
  0~3周黑羽群养体重大于单养,后期单养体重较大。其可能原因是前期雏鹑身体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不稳定,群养个体间无争斗行为,且个体间能够相互取暖,减少了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而单养则需要消耗较多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在生长后期,雏鹑身体发育逐渐完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稳定,群养个体间开始出现抢食、打斗行为,而单养无争斗行为,因而后期体重较大。所以黑羽鹌鹑应在早期进行群体饲养,在后期进行单养或小群体的饲养,或进行断喙处理以减少打斗行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两种饲养方式的黑羽鹌鹑前6周日增重趋势与唐登华等[5]报道的3个不同品系蛋鹌鹑日增重情况相似:0~3周龄为上升趋势,4~6周龄逐渐呈下降趋势;群养黑羽鹌鹑1周龄与6周龄日增重大于龙城系、黄城系和白羽三品系,2~5周龄均小于三品系;而单养黑羽鹌鹑1~2周日增重与白羽、黄城系相当;3~5周低于上述三品系。群养公母鹑分别在7~8周、8~9周有个生长高峰,而单养公母鹑分别在8~9周、7~8周有个生长高峰,与黄峰等[6]报道的性成熟时有一生长高峰相似,且与本试验测得的群养、单养开产日龄相符。
  3.2关于产蛋指标
  群养与单养黑羽鹌鹑开产日龄均晚于国内主要的蛋用鹌鹑品系[7],与杜金平等[8]、申杰等[9]分别研究报道的黄羽、栗羽相比群养晚12~15 d,单养晚3~6 d;群养黑羽开产体重与黄羽、栗羽相当,而单养大于黄羽、栗羽。本试验黑羽鹌鹑开产时天气已转冷,可能是导致群养与单养开产日龄较晚的原因;群养开产日龄比单养晚约9 d,这可能是群养时母鹑间因相互打斗、争食等因素对群体造成应激,使开产日龄推迟,晚于单养。
  群养和单养黑羽鹌鹑开产后第三周平均蛋重分别为10.8 g和10.7 g,介于申杰等[10]报道的神丹黄羽系与南农黄羽系之间,单养的平均蛋重小于两种黄羽系。试验所用黑羽鹌鹑均是未经选育的鹌鹑,而杜金平等[8]的研究表明,黄羽0世代15周龄平均蛋重13.8 g,经选育后第四世代才达到11.1 g。
  3.3关于蛋形指数、平均蛋重及料蛋比
  蛋形指数是家禽种蛋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黑羽群养与单养平均蛋形指数均为0.77,与宋东亮等[11]报道的黄羽相同,与王庆等[12]的相比较大,据开产后1~13周数据,群养蛋形指数稳定于0.77,单养稳定于0.76。在平均蛋重方面,群养黑羽(11.0 g)、单养黑羽(10.9g)与黄羽[11](11.43 g)相比均较低,但高于栗羽[13](10.89 g)。在黑羽料蛋比方面,由于群养产蛋量低于单养,同时群养母鹑相互间的争斗会消耗能量,因此耗料量、料蛋比均高于单养。在实际生产中,单养不易大规模使用,因而可通过断喙来减少个体间的争斗,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皮劲松,杜金平,申杰,等.鹌鹑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26-2927.
  [2] 黄峰,常洪,常国斌.国内鹌鹑资源及其养殖现状[J].吉林畜牧兽医,2005(2):46-47.
  [3] 于美琴,庞有志,赵淑娟,等. 蛋用鹌鹑黑羽突变基因的遗传机制及其与伴性羽色基因互作关系的研究[A]. 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杨凌,2009.438.
  [4] 杨宁. 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唐登华,殷裕斌,杨文祥. 3个不同品系蛋鹌鹑早期生产性能的研究[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21(3):223-225.
  [6] 黄峰,常洪,常国斌,等. 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杂交F1代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4):43-47.
  [7] 庞有志. 蛋用鹌鹑自别雌雄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 杜金平,申杰,皮劲松,等. 蛋用鹌鹑黄羽系产蛋性能选育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6):960-962.
  [9] 申杰,杜金平,皮劲松,等.蛋用鹌鹑栗羽系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641-13642,13645.
  [10] 申杰,杜金平,皮劲松,等. 蛋用鹌鹑神丹黄羽系与南农黄羽系比较试验[J]. 湖北畜牧兽医,2009(4):8-9.
  [11] 宋东亮,庞有志,孙玉贵,等.黄羽鹌鹑生产性能观察[J]. 中国家禽,2008,20(10):39-40.
  [12] 王庆,刘朝阳,白秀娟. 单笼饲养下鹌鹑主要生产性能的初步研究[J].饲料业,2010,31(5):58-60.
  [13] 华时尚.栗、黄羽蛋鹑品系生产性能测定及自别配套研究[J].畜禽业,2005(11):25-2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