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微评冲击下传统媒体评论的创新空间]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微评冲击下传统媒体评论的创新空间]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发布时间:2019-04-02 05:39:41 影响了:

  微博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观点是偏激的。  微博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面对新闻评论的同质化、口水化和快餐化,就有时评人尖锐地批评“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当微博出现后,短小精悍、言简意賅、寓言深刻的微言快语网络风行,更对传统新闻评论产生了不小冲击。虽然只有140字,但已经包含了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所应该具备的所有要素:醒目的标题、独到的论点、形象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论证。相比之下,那些谈论同一个话题却动辄下笔干言、动辄引用这个理论那个案例的传统新闻评论,显得“弱爆”了。微博中有很多类似的精彩评论,既快,能在第一时间在网络呈现,又极有表达效率,更因为网络的相对自由,不必绕来攻绕去而能直话直说直指要害。
  很多媒体人和网友都惊呼传统评论的末日已来临:有了微博评论后,传统新闻评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有媒体人称时评写作应该有一场革命,建议报章的评论版应取消长篇大论,时评家应该告别昔日动辄上千言的写作习惯,而顺应微博时代的要求,写140字之内的微评。还有媒体人对这种新出现的微评推崇有加,认为虽是同样议题,“巨时评”往往直指本质,省却了传统时评的起承转合,不搞隔靴搔痒,不玩曲线救国,常常一针见血,一口咬出馅。话语多新锐,文风少正经。热点焦点同聚,修辞手法齐飞。畅快淋漓,回味无穷。娱乐与宣泄,同步实现。
  我认为,微博的冲击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想法是偏激的。微博及微评不是传统评论的终结者,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基于新闻评论的文体规范和功能要求,加上微评本身的问题,新兴的微评是取代不了传统评论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应该在创新和“走转改”中适应新传播语境的要求,而不能被替代。
  微博评论只能是补充
  我也非常喜欢很多短小精悍的微时评,但无论微博评论多精彩,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而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的评论。
  微评论虽然精彩,但也只停留于感官上的“精彩”——140个字的分量和容量,再短小精悍,也不能将一个问题分析清楚。新闻评论作为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文体,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字数才能将道理讲清楚。论点的引出,逻辑的推理,论据的罗列,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相对充分的文字空间才能说清楚。评论需要表达效率,也就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尽可能直接的逻辑、尽可能清晰的论证说服读者,但再有效率的表达,也很难做到短短百余字就能将一个问题分析清楚。
  微博评论的精彩,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它用简短的论证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了,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修辞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多数微评论都是如此,由于“微”的限制,精彩只停留于某个灵光一现的论点、角度、比喻、对比、铺陈、概括或反讽,并没有深入分析和严密推理的空间。比如这条微评论:上帝欲叫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欲先使其疯狂,必先使其买房。我问一个在深圳工作多年的朋友:“如果你死后,墓志铭打算写点啥?”他说:“我解决了住房问题”——评论的精彩,只是以俏皮的语言和辛辣的反讽分享了一种对“房价高企”的不满情绪,有修辞无论证,有情绪无理性,缺乏一篇完整的评论所需的认知上的附加值。
  好的新闻评论,不仅需要评论员写出既有逻辑、又有文采、更击中要害的佳作,同样需要读者有耐心去阅读一定长度的评论,有投入一定时间和脑力去被好评论说服的心理准备。当下的传播语境中,之所以出现微评论被推崇,而传统新闻评论却被贬低的情况,与传统评论的“脑残”和“口水”有关,也与读者缺乏耐心有关——网络时代了习惯了不费脑子不费时间的读段子、读微博、读短评,习惯了娱乐化、快餐化、消遣化的浅阅读,而缺乏深阅读、硬阅读的耐心,不愿意付出时间和思考去阅读相对长一点儿的评论文章。而微评论则迎合了现代入的这种浮躁的、追求新鲜刺激的阅读习惯。
  短小精悍生动贴切的优点之外,微评论其实有不少缺点:
  其一,段子化。微博评论,很多都不像一条评论,而是一个可乐可叹的有趣段子。这是由字数限制决定的,想要在短短的文字内引人注意,需要某个能打动人的点,或是笑点、或是泪点、或是愤怒点、或是共鸣点。段子化一大好处是,语言精简,没有了废话,而且妙语如珠,蕴含智慧,意味深长。缺点是,为了有趣,为了精彩得像一个段子,有时不得不对事实进行剪裁和加工,使其更符合段子传播的特征,为了可乐而添油加醋,为了激起愤怒而虚构情节,为了精彩而隐瞒会破坏段子的信息。
  其二,极端化。当下舆论空间一大特点,就是极端主义的流行。所谓极端主义:即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极端主义泛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微博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偏执狂才能成为舆论领袖,这是网络时代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客观理性的观点,很难吸取眼球,极端的道德判断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在这个信息海洋中,谨慎的言辞根本没人注意,只有激烈的言辞、夸张的姿态和极端的判断才能提起关注和被人转发,才能使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舆论领袖。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的限制,更加短瞬、碎片的传播压力,更加剧了言论极端化,挤压了理性表达的空间。
  其三,情绪化。微博显然是由情绪主导的,而不是逻辑和理性主导的。它总体上是一种社会情绪集中表达的地方,它整体的舆论场就带着浓厚的情绪色彩,排斥理性,排斥逻辑,短短140个字,根本讲不清逻辑。围观的氛围,也鼓躁着人的情绪。舆论领袖们只有融入和迎合这种情绪,才能成为被大家接受的“领袖”,讲什么理性,很少有听众,很多时候还被骂得狗血淋头。所以,要在微博上成为舆论领袖,这个领袖必须要有偏执型人格和表演性天赋,这样才能与微博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