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ZPD视角下英语隐喻能力支架培养探究_隐喻视角
 

ZPD视角下英语隐喻能力支架培养探究_隐喻视角

发布时间:2019-04-16 04:40:21 影响了:

  【内容摘要】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隐喻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二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能力、诠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目标语思维方式,最终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加强。隐喻能力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二语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建立由教师、同伴共同组建的学习团队,采取“支架式”教学方法,结合语言输人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及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将显著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性。
  【关键词】隐喻能力 最近发展区 支架教学 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性输出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72--04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Lakoff&Johnson 1980)。Flahive与Carrell(1977)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隐喻能力”的概念。Danesi(1986)进一步发展了隐喻能力理论。他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与使用新颖隐喻的能力,主要包括语境的恰当性(context-approprlateness)和工具性策略(instrumental strategy)两个方面。Littlemore(2001)将隐喻能力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能力:隐喻的创新性、解释隐喻的流畅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发现隐喻意义的速度。
  隐喻本质的揭示和隐喻能力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SLA&FLl)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者(Littlemore.J.&Low.G.Dirven,R.1985等)开始关注隐喻能力,提出外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隐喻能力培养。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学者都对培养语言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隐喻能力在二语习得中培养的可行性,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者都提出: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有助于提高其交际能力,对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胡壮麟2004)。在二语或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功能语境,利用隐喻增进记忆功能和隐喻性构词方法中词义的延伸特点,可以为SLA/ELT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新鲜的前景和方法。严世清(2001)提出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外语的材料,因此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蔡龙权(2003)论证了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的可能性,并建立了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实施框架。KSvecses(1996)和Boers(2000)曾分别以匈牙利语和法语为母语的学生作为对象,探究了隐喻能力培养与英语短语习得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隐喻能力能够通过对英语短语的习得获得提高。培养语言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对隐喻的理解能力、诠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尽快形成目标语思维方式,最终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加强。
  在隐喻能力理论繁荣的背后,却有着实际操作的些许尴尬。SLA/ELT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制约,一直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隐喻能力方法。尽管如此,学界依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Danesi(1992)主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以隐喻概念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目标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王寅和李弘(2004)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鼓励同学用英语(或汉语)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英汉诗词(以及其他体裁的,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对译练习。但这些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指导层面,对教学中具体实施隐喻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实施效果却未加阐明。我们拟从社会文化观的视角,以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the Zone 0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为指导,结合语言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探究由教师、学习者同伴共同组建学习团队,采取“支架式”(seaffoldin)教学方法及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隐喻能力可操作性。
  社会文化观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的、合作的行为,它们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只有根据学生的“最新发展区”搭建“脚手架”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与同伴或老师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构筑自己的稍高一层的技能和知识的理解。最新发展区(ZPD)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Vygotskv 1978),即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它包含学习者不能独立处理但只需一些相关的“支架式”的帮助就能成功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Wood(2001)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老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此项过程称为支架教学。它是使学生从第一发展水平提升至第二发展水平的依靠。教师教学应该根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然后再撤除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庞维国2003)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帮助的作用,是学生掌握、建构、内化哪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过程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由几个环节构成: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在二语教学中采取支架式教学,同时结合语言输出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