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汉景帝的丢车保帅术|丢车保帅
 

汉景帝的丢车保帅术|丢车保帅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3:47 影响了:

  一  晁错是颍川人,自少研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法术之学,稍长通过太常寺的考试进入仕途,担任太常掌故,此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颇受汉文帝赏识,也备受当时的太子刘启倚重,被东宫上下称为“智囊”。刘启即位后,晁错被擢为内史,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削藩”提上了议事日程,屡屡向景帝上疏,“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随即向诸侯开刀。诸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批诸侯王,便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口号,悍然起兵,直指长安。面对诸侯大举叛乱的危急形势,晁错不但没有显示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冷静与从容,反而昏招频出、一再犯错,以至于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身死族灭的悲剧深渊。
  晁错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有远谋而无近虑。力主削藩的晁错固然拥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却毫无脚踏实地的实际操作能力。叛乱刚起,他就乱了方寸,竟然向景帝提出这样两条建议:一、“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二、“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
  没人知道晁错为何会想出这样的主意,即便我们用最大的善意揣度,也只能勉强替他找到这样的理由:首先,晁错让景帝御驾亲征,估计是为了提振军队士气。可问题是,景帝是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太平天子,岂能与戎马一生、血染征袍的汉高祖同日而语?再者,晁错身为臣子,却让景帝出去打仗,置人君于万险之地,自己却留守并统揽朝政,实在是有点居心叵测。其次,晁错说要把徐、僮之地割让给吴国,估计是想故意示弱以麻痹吴王。但是,晁错一面让景帝御驾亲征,一面却故意向敌人示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因此,景帝断然否决了晁错的提议。也许在这一刻,晁错在景帝心目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二
  晁错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心胸狭隘,容不下异己。诚然,晁错是个难得的忠臣,他之所以不惜得罪天下诸侯,力排众议锐意削藩,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中央权威,希望大汉天下能够长治久安。然而,忠臣往往都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容不下与他政见相悖或者性情不合的人。史书中说他“为人峭直刻深”,说好听点叫刚正严明,说难听点就是执拗刻薄。
  当时,晁错在朝中就有一个不共戴天的政敌,名叫袁盎。袁盎原任吴国丞相,与晁错素来不睦,早在文帝时期,二人就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景帝即位后,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刚一坐上这个纠察百官的位子,便以袁盎收受吴王贿赂为由,欲治袁盎死罪。后来景帝出面,袁盎才免去了死罪,只是被贬为庶人。
  晁错没能除掉袁盎,一直耿耿于怀。此次吴国带头作乱,晁错抓住把柄,再度指控袁盎与吴王暗中勾结,欲将其置于死地。
  很快,袁盎就听说了晁错要整死他的消息,内心顿时生出莫大的恐惧。他意识到,再不奋起反击,自己迟早会死在晁错手里。于是,袁盎马上找到与自己私交不错的外戚窦婴,请他帮忙,让自己跟皇帝见上一面。
  袁盎入宫觐见景帝那天,晁错刚好在殿上和景帝讨论前线军务。袁盎进来时,看也不看晁错一眼,径直走到景帝面前,跪地行礼。景帝问他对诸侯反叛有何看法,袁盎答:“不足为虑!”景帝问他有何良策,袁盎请景帝屏退左右。
  晁错走后,袁盎说出了平叛良策。他毫不迟疑地把晁错称为“贼臣”,并把七国之乱的责任全部归到晁错头上。他说,要不是晁错执意削藩,不断削夺诸侯封地,七国也不会反叛,而今之计,就是把罪魁祸首晁错斩了,然后赦免七国,归还削夺的封地,如此便可兵不血刃地弭平这场叛乱。袁盎说完,景帝沉默了很久。他并不是在思索袁盎的话对不对,而是在最后一次说服自己——为了天下太平,对晁错痛下杀手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早在七国叛乱的战报传到长安之时,景帝就已经在酝酿政治解决的方案了。所谓政治解决,说白了就是把晁错抛出去,丢车保帅。因为在景帝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力主削藩的人是晁错,七国叛乱的矛头也直指晁错,那么最简便的化解危机的办法,当然就是把晁错抛出去了。
  所以,景帝召见袁盎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借他的话,来做杀人的刀!换句话说,万一将来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景帝就可以拿袁盎当挡箭牌,以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正因为景帝已经动了诛杀晁错的心思,所以最后,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不会宠爱一人而愧对天下。”晁错的悲剧命运,就在这句话中一锤定音了。
  三
  晁错身为政治家,难道就没有预料过“削藩”的不利后果吗?难道他就没有想过,一旦得罪天下诸侯,很可能招来众怒、引火烧身吗?
  其实,晁错不是没有想过。只可惜,他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政治激情太过高涨,以至于掩蔽了他本应具有的政治理性。早在晁错刚提出削藩之策时,他父亲就特地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师,对晁错说:“你一掌握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削藩,这无异于离间天子骨肉,使天下人的怨恨都集中到你一人身上,你图的是什么?”晁错说:“我固然明白这一点,但是,倘若不这么做,天子就没有尊严,社稷也不会安宁。”
  由此可见,晁错不是没有预料到削藩的后果,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晁错犯的第三个错误:忠于谋国而疏于谋身。正如晁错的父亲当时对他说的:“刘氏安矣而晁氏危!”说完这句话,老人家就回了颍川,旋即**自尽,临死前留下一句悲怆的遗言:“吾不忍见祸逮身!”短短几个月后,晁错父亲的这句话就应验了。
  于是,就在召见袁盎十几天后,景帝便授意丞相青、廷尉欧等人联名上疏,对晁错发出了弹劾。他们给晁错拟定的罪名是: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建议将晁错腰斩,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景帝看过奏疏,当即批了一个字:可。
  当时,景帝杀晁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丢车保帅,促使七国罢兵。
  在中国历史上,类似晁错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汉景帝刘启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摘自《国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